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九三学社社员、国家统计局奉贤调查队三级主任科员范谊反映,疫情形势下,生物医药产业稳中求进,但源自各方面的压力及问题亦不容小觑。
一是“危废处理难”成企业共性问题。生物医药企业每年用于处理化学剧毒品、危废、固废的成本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一是具有危废处理资质的企业非常少,处理能力也非常有限,导致有危废处理需求的企业每年仅能在有限的额度内进行处理,且由于供不应求导致处理价格居高不下。二是对于未能及时处理的污染物,企业必须另辟场地并建设专业设备用以保存,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安全隐患。
二是研发成本高,亟待政策扶持。今年一季度国内外订单量均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虽然目前国内订单已基本恢复,但受国际大环境影响,国内竞争更趋激烈。为了保证正常经营,不少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以拓展市场,研发过程均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及时间,这给企业的运营造成不小的压力。
三是部分国产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近年来,生物制剂及医药制造业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原材料价格翻倍上涨,有些甚至经常断货,直接影响下游企业正常生产,从而导致部分产品产量无法满足市场实际需求。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品质达标的原材料供应商供不应求;二是联接上下游中间环节的代理商,人为地抬高了原材料价格,且限制了原材料在不同地域间的销售渠道,导致下游企业陷入有货也买不到的困境。
四是对国际供应链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不少企业的国际供应链受疫情影响较严重,部分国外供应商因疫情即将关闭或交货期过长。为保证正常生产,一些企业转而在国内供应链市场上选择同等品质的供应商,但企业表示要找到与进口原材料同等品质的国产原材料非常困难,替换后影响产品质量,从而导致客户流失。
为此,建议:
一、“引育并重”,缓解危废处理难题。通过引进该行业内优质企业,缓解目前危废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部分企业危废积压问题,也能减少因危废堆积及管理不当带来的安全隐患;通过加强创新及技术导向的优惠政策,支持本地区现有的危废处理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从而提高处理能力、处理效率,进而降低危废处理费用。
二、加强研发类政策支持,减轻企业负担。可依托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有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可参考借鉴外省市的优秀经验,发挥母基金的引导作用,集聚一批优秀子基金在本地区发展;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园区+基金”一体化运作,并在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三、打通原材料直供渠道,规范上游市场。打通药品、生物制剂等主要原材料直供渠道,避免原材料价格非正常上涨,使原材料供应市场更有序更规范。对于常用药品及临床应用广泛的生物制剂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可以采取点对点直供模式,减少中间商加价环节,保证下游企业能第一时间采购到足够的原材料,使企业不再因为原材料成本过快上涨而限制产量。
四、培育本土优质供应商,减小对进口的依赖。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内已有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辐射带动行业内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多员主体共同发力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发挥共性研发平台作用,建设更多有影响力的产业研究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在研发项目立项及政策上给予精准服务和重点支持。
五、搭建多元化平台,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一是搭建区域内产业链的纵向信息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获取本行业内以及产业链相关信息的渠道。可打造全产业链参与互动的共享式制造平台,为研发新药提供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二是在“政、企、校”之间建立“横向”联系,打造专业中介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从研发、技术联系、成果转化、专利申请到风险投资、管理经营、市场开拓等涵盖整个产业链的专业服务,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九三学社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