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训+开题”模式促调研提质增效 民盟市委举办参政议政课题开题培训会
调查研究有哪些类别和特点?如何精准选题才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做好调查研究又有哪些不可或缺的共性要求?4月24日,民盟上海市委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参政议政课题开题培训会,首次将专题培训与课题开题深度融合,为参会的60余名课题负责人、执笔人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碰撞的“头脑风暴”。
“今年申报课题中,有人工智能应用与低空经济的跨界研究,也有银发经济与农村养老的政策联动分析,基层盟员的智慧火花令人振奋!”民盟市委参政议政部负责人在介绍本年度课题情况时,用一组数据展现了盟内参政议政的热情:自2月7日启动申报,短短12天收到236项课题,经济与社会领域占比超77%。经过两轮筛选和专家评审,最终确定预立项课题57项,其中单独课题45项、合并课题12项,数量较去年精简32项,凸显“少而精、专而深”的新导向。
合并课题机制是今年课题工作一大亮点。相近选题被整合为一项课题,既避免重复劳动,又实现跨领域资源互补。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激发了基层盟员的协作热情,更让课题研究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军作战”。
“调研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解剖麻雀’;报告不能‘四平八稳’,必须‘突出重点’!”会议特邀市决咨委专家丁兴标围绕“调查研究与调研报告起草”开展专题培训,为与会者提供方法论指导。专家强调,调研需“选题精准、过程扎实、建议务实”,选题应紧扣当前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产业升级等15个重点方向,注重“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同时,课题组需明确负责人与执笔人分工,调研过程应“实地为主、兼听则明”,报告撰写须开门见山、对策建议“出实招”。“过去总想面面俱到,今天才明白‘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才是真章。”“专家说‘慎用问卷’,点醒了我!农村调研更要靠脚底板走、靠耳朵听,问卷反而容易失真。”“以前写报告总想堆砌数据,今天才懂得‘观点写在标题上’的力量!”通过培训,与会盟员收获了很多实用启发。
“课题研究不是‘自娱自乐’,必须对准建言协商议政的目标。”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曹阿民在总结讲话中提出要求:一是紧扣中心任务。所有课题需对标上海“十五五”规划及2025年重点工作方向,贴近一线需求,聚焦实际问题,服务发展大局。二是发挥专业特长。课题研究需基于团队专业背景,聚焦“小切口、深挖掘”,确保建议有深度、可落地。三是强化团队协作。整合盟内外专家资源,包括高校、基层委员会及社会力量,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他希望课题组能够团结一致,扎实开展调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党派参政履职提供重要支撑。
4月24日,民盟市委内部监督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暨地区内部监督工作研讨会举行。
民盟市委内部监督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委员们通过了地区内部监督工作研讨会议程,讨论民盟市、区级内部监督委员会职责权限,并审议相关组织事项,从制度层面明确职责分工,为后续工作提供规范指导。地区内部监督工作研讨会传达民盟中央内部监督委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传达民盟中央组织工作会议关于加强民主党派作风建设的专题报告精神,组织与会者集中学习《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处理办法(试行)》。部分与会者分别介绍内部监督委开展集中学习、日常警示教育等相关工作,并从加强自身建设、严肃换届纪律及案例处置程序等方面进行交流发言,为健全内部监督工作机制提供有益思路。民盟市委副主委、内部监督委员会主任厉明对进一步提升内部监督工作水平和能力提出要求,希望大家结合《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加强对民主党派机关公职人员监察工作的意见》《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处理办法(试行)》两个文件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增加监督合力,确保内部监督工作在规范轨道内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