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重体系 激发主体作用
政协委员作为人民政协履职的主体,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人民政协制度效能的提升。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伟大实践中,构建激发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三重赋能体系,对推动政协委员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深化价值内核体系,解决委员“为何履职”的根本之问
以政治引领为坐标,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政治认同是委员履职的首要价值坐标。政协委员具有“政治身份”与“统战责任”的双重属性,如何深刻把握这双重属性,是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的关键所在。要筑牢政治锚点,引导委员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发声,主动宣介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依托协商平台,围绕国家核心利益、重大改革事项等关键议题开展议政活动。发挥界别引领作用,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增进“四个认同”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委员履职全程,共同筑牢和夯实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根基,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正确政治方向。
以专业贡献为支点,提升专业领域内资政建言质效。委员在各自领域中的专业成就是其建言资政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要鼓励委员围绕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共同富裕、绿色低碳转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围绕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人口结构风险隐患、产业链安全稳定等发展中的深层问题,围绕“一老一小”服务、高质量就业、医疗教育公平等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难点等,开展沉浸式调研,提出专业见解。要坚持“不调研不协商、不调研不建言”,注重数据真实性,强化专家论证和推演预判,深化建言的战略前瞻性和实操落地性,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多精准智慧的专业建言。
以社会联结为半径,践行履职为民的宗旨使命。政府、各类组织、公知、群众之间并非各自独立的“价值孤岛”,而是彼此链接、互为影响的“价值共同体”,委员每一次调研、提案、协商,都是在践行履职为民的宗旨使命。推动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引导委员通过互动、协商、合作,寻求各领域不同群体的价值共识和利益平衡点,以委员的调研、提案、监督,不断校准政策靶心、提升政策效能,打通公共政策与群体需求的连接通道。推动委员深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引导委员将政策意图、工作进展、面临的困难向群众解释说明,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同时将群众的“急难愁盼”精准送达党委政府,打通政府与群众的连接通道。推动委员参与“履职为民”活动,鼓励委员通过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参与协商,引导资源流向民生短板、发展瓶颈等关键领域,打通社会资源与民生短板的连接通道。
优化平台功能体系,完善委员“如何履职”的系统路径
拓展政协社交活动,推进委员广泛参与。构建多层次、常态化的社交参与机制是提升委员主体作用的基础支撑。在学习型社交方面,以专委会为单位,建立专题学习小组制度,配套线上研讨发言与线下读书会机制,定期开展政策解读与前沿理论研讨,不断纠偏不同领域内的政策理解,提升共同政策理论素养。在连接型社交方面,以界别为牵引,组织专题交流、视察监督、调研座谈、兴趣沙龙等,促进新老委员界别资源传承和履职经验传承。在专业型社交方面,建立专题小组制度,邀请不同参与主体,根据协商议题,匹配不同界别、不同领域的政协委员或有关专家组成专题小组,共同围绕重要课题、关键协同点发表专业观点,以多元视角和丰富建言,不断激荡跨领域智慧碰撞与交融。
深化跨界协作网络,释放综合履职效能。跨界协作中的关键基石是力求不同主体立场同步,突破认知壁垒、形成协商共识、明确一致目标、推进联动协作。从横向维度来看,要注重履职链条各环节的协同性。健全联动履职规则,可以基于联合调研、专项监督等常态化工作,进一步规范协同履职规程。如,与党政部门就“决策前协商、落实中监督、落地后议政”确定对口协商规则,实现政协协商与决策实施的全周期衔接。健全监督性机构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与人大、统战、纪委等有关部门建立民生实事联合视察督办机制,实现监督议题共荐、监督资源共享、监督成果互通。从纵向维度来看,要深化落实执行的穿透力。依托深度嵌合的履职网络充分发挥委员优势,如,通过乡镇政协委员工作站、界别委员工作室等载体,推动委员深入联系相关区域的界别群众,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
升级专业协商平台,赋能委员价值转化。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政协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制度化平台,并在构建层次分明、运行规范的协商体系上持续发力。完善立体化协商格局,以全体会议为龙头,常委会会议和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为核心支撑,配套开展对口协商、界别协商及提案办理协商等,将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议题通过政协平台有机嵌入到政策制定的顶层框架中。完善协商机制运行,通过党政出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等方式优化议题产生,规范调研、明政、协商、建言、督办等履职流程,将各领域的专业观点升级为有价值的思想博弈和观点交换,从而推动协商成果尽可能转化为职能部门可操作、可落地的有形成果。
强化长效机制体系,回应“何以持续”的必答之题
以学习培训筑牢理论根基与专业素养基石。构建“1+4+N”常态化、立体化的学习培训体系,为委员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厚植理论根基、涵养专业精神提供持续性制度支撑。“1”是每届举办一次覆盖全体委员的培训班,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宏观政策走向以及区域发展战略蓝图,强化政治引领与履职方向。“4”是每年对常委及部分委员开展履职轮训,紧扣“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这四项核心能力,通过专题授课、深度研讨等形式,深化履职能力。“N”则是依托各专门委员会,围绕年度重点协商议题、界别群众关切热点以及前沿知识动态,灵活组织多样化的日常学习读书交流活动,如专题读书班、跨界交流、实地考察等,推动学习融入委员履职日常。
以实践淬炼锻造委员服务中心大局的履职本领。通过引导委员发挥好在自身岗位上的带头作用、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和在政协舞台上的主体作用,推动委员从被动的“要我履职”向主动的“我要履职”转变。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委员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履职使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界别属性,依托“三张清单”(联系清单、需求清单、任务清单)建立群众诉求台账,明确联系服务对象与年度服务事项,当好界别群众的“代言人”“连心桥”。彰显主体价值,支持委员在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专题协商会等多元平台“站前台”“唱主角”,提升协商实效。同步实施委员履职配套机制,将委员履职以台账形式记录下来,详细登记委员会议活动参与、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撰写等4大类履职行为;每年年终开展履职述职,依据履职台账,向专委会自述年度会议参与、提案提交、监督议政、自身岗位贡献等情况,并接受评议;执行“主席会议成员分工走访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及党外代表人士、委员联系走访界别群众等”分级走访制度,确保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反映民声。
以科学评价规划委员能力成长的方向。以“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为标尺,建立可量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完善委员激励、约束机制,如:《优秀提案评选表彰办法》《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评选表彰办法》等评选表彰办法,对推动经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党政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优秀履职成果予以表彰;量化委员的履职“及格线”,开启对“名义”委员“提醒、约谈、调整”三步走劝退模式。完善委员评价指标与公开制度,如:细化委员提案采纳率、协商发言转化率等指标,衡量委员议政实效;以界别群众满意度、社情民意信息采用量等指标,评估委员联系群众深度;细化委员参会出勤率等,反映委员作风品行;同时,将评价结果向全体政协委员公开、向所在单位公开、向组织统战部门公开,并与连任推荐、表彰奖励等挂钩,形成鲜明履职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