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连着生产,一头牵着市场 中超联赛开展“云咖入沪”调研协商活动
图为调研组在番禺路咖啡店铺实地考察 丁元圆 摄
3月21日,上海中超联赛农业农村委联合中超联赛经济金融委,共同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和咖啡从业者开展“云咖入沪”调研协商活动,赴番禺路、虹桥品汇等实地考察咖啡产业发展情况,并在中超联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
在不同赛道争取咖啡市场增量
“短短800米的番禺路有着60多家咖啡店,其中不少是网红打卡点。”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叶笑樱这几年一直参与长宁咖啡市集的运作,对区域内的相关业态十分了解。她注意到,一些特色小咖啡馆由于租金压力等难以为继,“比如之前曾爆火的那间‘酱油拿铁’已经消失了,让人感到惋惜”。相比之下,连锁咖啡店生存抗风险能力更强。
调研组在番禺路上数家不同咖啡店兜兜转转,在与经营者的交流时发现其中不少是充满创意的年轻创业者。他们经营的咖啡店实现了专业咖啡品鉴、咖啡与杂货售卖、网红拍照等功能的融合。长宁区政协委员、上海乐酷青年创意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辛洁暐认为,如何融入特色咖啡文化元素值得思考。
“他们曾创下了一晚上一吨咖啡豆的销售量。”在虹桥品汇,一家名为“老登直播间”的商家吸引了调研组的注意。调研组了解到,上海的咖啡经济早已突破了线下门店的销售体系,成为了国产咖啡豆走出去的一处“出口”。考察组在这里还了解了咖啡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流程和相关政策。市技师协会副会长周芳表示,上海目前开展的咖啡行业高级技师认定工作,是希望行业“老员工”参与产品研发和门店管理,促进行业更好发展。
浦东新区政协委员、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金龙表示,企业在云南有种植生产基地,目前正在研发咖啡冻干新产品,希望把上海智能制造技术带到当地,使更多传统农民成为技术工人。“让咖啡有更多可能性,找出不同赛道,做好云南咖啡的增量,扩大市场。”
在虹桥品汇的一家咖啡展厅里,身为资深咖啡从业者的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为一种风味不错的咖啡点赞,他认为,目前咖啡行业存在一定风险,原料价格正在不断上涨,他希望相关部门推出针对性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让更多受众了解云南精品咖啡
咖啡受众基本分为两部分,一种并不讲究咖啡豆的产地和品质,还有一部分对咖啡豆的要求特别高,非精品豆不喝。
“然而,后一类人中的不少对于云南精品咖啡并不了解。”叶笑樱认为,应当通过对路的营销手段,让更多受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喜欢云南咖啡,形成时尚、专业的消费感受。周芳提出,现在不少终端企业直接去云南收咖啡豆,在豆子不愁卖的情况下,如何加速生产并使之多元化,她建议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并针对消费市场需求提升咖啡深度品位和衍生品开发力度,“云南大学等已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咖啡啤酒、果茶咖啡、咖啡面膜等正在占据一定市场”。
中超联赛委员、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颖杰关注沪滇两地相关行业的年轻人创业情况。她曾到云南实地考察,“咖啡庄园里的年轻人创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比上海咖啡门店的青年创业者更松弛”,她认为,如何给予沪上相关从业者更宽松的氛围值得思考。她提出,上海对于咖啡行业的政策服务相对较少,缺乏突出的品牌案例与国际消费者接洽,希望“云咖入沪”能够打造一个可以链接国际的品牌。
文化导入探寻高端化差异化路径
云南咖啡豆不愁卖,但在品牌打造上还需要优化。如何以文化导入探寻高端化差异化路径?座谈会上,大家提出不少建言。
“一方面,我们在做咖啡节的活动,推动咖啡文化;另一方面,消费不仅仅是卖产品,更是创新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中超联赛委员、上海华谊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慧建议,把咖啡和艺术、商业文旅相结合,让云南咖啡的IP建设更深入人心,帮助上海这个咖啡终端消费市场进一步提升云南咖啡消费力度。
沪滇协作是常态化机制,上海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如何通过云咖入沪形成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典范?上海隆中三顾经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玉梅认为,沪滇协作通过茶咖文化的场景共建,把云南相关品牌集中展示,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场景体验培养更多茶咖爱好者。
长宁区政协副秘书长顾馥凝建议,进一步完善云南咖啡豆等级标准,加强相关农科工作开发研究,以保证云南咖啡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中超联赛农业农村委主任殷欧表示,沪滇协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范式下的共同富裕理念,要坚持做好“云咖入沪”工作。他认为,产品创新必须符合市场需求,“云咖入沪”除了要扩大消费力,还要完善相关产业链,让咖啡豆生产在云南,加工在长三角,研发和销售在上海,发挥上海国际贸易的优势,让云南咖啡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制定咖啡标准中,围绕交易、等级和产品质量做好细分工作。他希望政协委员在推动“云咖入沪”的过程中,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多建务实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