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超联赛十四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摘要(二)
创新探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能级跃升的新路径
■ 葛琼委员
攻坚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是上海推动“三大先导产业”率先成势的重中之重。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全球化极致分工的产业,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中,资金投入最多的是晶圆代工厂的生产设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上海要聚焦“全链发展+芯机联动”,着力推动集成电路等高精尖产业能级跃升,争取技术上的飞跃,为国家芯片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增强集成电路产业链所有环节独立自主的能力,确保均衡发展。中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技术、制造设备和材料的获得一直受到欧美的严格管控,在产业技术层次和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举步维艰。上海要提升独立自主的全产业链生产集成电路的能力,在上游材料、生产设备、工艺制程、EDA设计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
二是扩充晶圆代工产能,用海量的大陆制造市场和低成本芯片占据全球产能的半壁江山。比较目前中国和全球的8吋、12吋工厂的数量,中国大陆包括海外公司建在内地的工厂,总产能不到全球总产能的9%!如果集成电路产业自给自足的话,应能做到全球产能的一半,这大约需要再建8座中芯国际规模的晶圆代工厂,并以上海为核心辐射长三角。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打造“工匠精神”。集成电路的发展面临人才匮缺的瓶颈。要发挥高校在培育优秀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运用能力引导,把工业营销联系起来,培育出最优秀的学生。在工业方面,要建立起“工程师文化”,让既会动手又会动脑筋的技术人员处于公司的中心位置,专注于技术、创新。
“共享养老”:破解社区养老困局的新密码
■徐兵委员
党的二十大强调,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上海是我国老年人口最集中、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目前,居家社区养老产业化运营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老年人接受度不高、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是建立共享制度,形成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秩序。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定促进社会资本进入社区智慧养老领域的政策举措,加强对养老产业的引导和保护。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拓宽筹资渠道,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养老需求。
二是打造共享社区,建立规模集约的养老服务产业链。发挥机构养老集约化优势,将分散的为老服务中心、照护中心、护理院、助餐点等通过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点,促进各类养老服务形态的融合发展。加强智能家居、老年公寓等基础产业和技术研发,逐步打造具有规模效应的养老服务联合体。
三是优化共享平台,促进养老供需有效对接。依托市区两级养老大数据平台,设立智能“养老顾问”,完善平台功能。鼓励以社区闲置物业为依托,由就近养老机构承接进行适老化改造,解决高龄特困老人的生活困难。打造以共享养老为目标的养老顾问实体店,以促进养老服务供需对接。
四是倡导共享意识,克服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推行“老伙伴计划”和“时间银行”等模式,调动低龄老人参与照顾服务高龄老人的积极性。改进智慧养老网络平台技术,改良设计操作简单、便捷的操作页面,帮助老人实现“数字无障碍”。
加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推动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
■ 黄红委员代表市总工会发言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与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一起纳入了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上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以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为此,建议:
一是推动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政策落地见效。要总结推广“临港工匠”直接落户、居住证专项加分、缩短“居转户”年限的经验做法,让更多技能人才落户、扎根上海。完善校企双向聘用人才政策,推动高校教师进企业、劳模工匠进校园,推动“双师型”教师培养,更好发挥技能人才作用。推动企业建设培训基地、实训基地,让学生早实习、多实训,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力度。
二是充分发挥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作用。要完善职工创新成果奖评选机制,保留2011年设立的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全国仍保留),恢复独立成组评审模式,搭建职工岗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让更多原始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完善岗位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普遍开展示范性引领性劳动与技能竞赛,将创新要素纳入职工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体系,激发技术工人的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大力营造尊崇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环境氛围。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做法,比如杭州、苏州等设立工匠日,成都出台礼遇工匠政策,进一步优化服务模式。拓展行业领军企业优势,推动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劳模工匠人才创新联盟,持续扩大其在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带动效应。
深度挖掘游戏、电竞产业的经济、文化和创新价值
■ 陈睿委员
信息技术创新催生了游戏、电竞产业爆发,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游戏、电竞产业新赛道,建设全球游戏原创中心、打造全球电竞之都,是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
为此,提四点建议:
一是客观、正确地认识游戏的本质,支持游戏产业健康发展。游戏是千人千面、互动体验的视频。建议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支持游戏产业发展,平衡监管和行业活力,由政府牵头,整合行业组织、智库资源,成立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组,统筹推动游戏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发挥游戏产业溢出效应,引领带动增强文化传播力、科技创新力。精品游戏的灵魂是文化,米哈游公司开发的《原神》,让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玩家感受到中国京剧、山水风光的神韵魅力。建议支持企业自研,打造更多中国元素的优质游戏作品,并从游戏科技角度出发,研究制定3D虚拟化等技术外溢路线。
三是拓展电竞边际内涵,加速打造“全球电竞之都”。2022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期间,中国观看直播人数超过2亿,电竞已成为仅次于足球的体育运动。建议从建设体育强国高度,打造多层次的电竞赛事,做大电竞赛事品牌,并着重为电竞职业人才提供完善的上海福利包,打造“职业化培训—认证—就业—乐居”的人才支持模式。
四是重点扶持中国风游戏,支持游戏企业出海。建议进一步开放传统文化资源,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游戏研发,支持企业把中国文化转化为游戏,打造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中国风游戏大奖。帮助企业用好相关政策,助力游戏厂商加速出海。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推动沪台集成电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 石威委员代表台盟上海市委发言
以集成电路等领域为引领方向的先进制造业,是我们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国之重器”。上海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产业规模最大的集聚区之一。台湾先进制造业特别是以台积电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领先全球。上海要发挥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融合台湾技术和人才优势,着力在集成电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一是充分利用好台湾人才资源。“国内大市场+台湾人才”是实现技术突破的有效路径。要用好用足现有支持台湾专业技术人员来沪就业的政策,大力吸引台湾工程师和高级技能人才到上海企业研发,到上海高校教学,利用好“第二次人才红利”。
二是积极引进岛内企业来沪发展。台湾岛内拥有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除了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主要环节拥有一大批全球标杆性企业外,在先进材料、重要设备等方面还拥有一大批全球细分市场隐形冠军。要深入梳理台湾岛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富有专长的中小企业资源,支持符合资质要求企业利用好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有效发挥台资企业在补链、固链、强链中的作用。
三是大力促进台资企业在沪功能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实施,创造了难得机遇。要加大对科技型台企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与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台资企业在上海设立全球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利用产业链协作,开展与上海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更好融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数实融合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 姜锋委员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发言
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数实融合,对于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堂“必修课”,更是上海着眼未来构建战略优势、制胜未来全球数字经济竞争的关键一招。
为此,建议:
一是全力推进数实融合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实施数实融合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垂直行业数实融合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提升技术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前瞻布局重点行业数实融合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育,加强数实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数实融合重点领域人才纳入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
二是着力打造“智造新实体”,以“产业大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数实融合应用示范,打造“智造新实体”。通过数据协同与AI赋能,构建集市场需求、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资源配置、生产制造、绿色低碳为一体,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准匹配的“智慧大脑”。鼓励大企业牵头打造“链主”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实融合解决方案。
三是加快构建数据制度体系,以数据要素应用赋能数实深度融合。出台数实融合发展指导性文件,制定重点产业和领域数实融合分类指导原则。依托上海数据交易所平台,在数据资源登记、公共数据共享赋权、数据要素流通使用等方面,争取“数据二十条”在上海先行先试。鼓励探索数据模型化、知识工具化、软件服务化等数据要素价值创造新模式。制定数实融合技术标准。
着力减负赋能 提振生育水平
■ 吴瑞君委员代表农工党上海市委发言
从1993年开始,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负增长,人口出生形势非常严峻。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要求,在鼓励按政策生育三孩并加以方向性引导基础上,以提高二孩生育率作为优先目标,政策着力点主要放在“想生不敢生”的家庭,为其减负赋能,切实提振生育水平,促进上海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面向家庭的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的支持政策。构建更广泛、更深度、更温情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逐步完善税收、保险和住房支持政策,提高个人所得税教育专项扣税比例和返还力度。
二是出台面向常住人口的生育激励政策。逐步实施针对育儿家庭的住房支持政策,配置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适当向有困难的多孩家庭倾斜。放宽有住房改善需求的2—3孩家庭的首付要求,并给予适当的贷款利率优惠。完善外来人口积分落户制度,为在上海生育的外来人口设置生育1—3孩的不同加分项。
三是推动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保障孕产女性就业权益和生育福利,实施“家庭友好型企业认证”制度,在企业年检、项目引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激励,营造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
四是强化青年适龄婚育的宣传。在高校开设《人口形势教育》《恋爱婚姻家庭》等课程,借助多媒体在全社会宣传家庭养老、孝道文化,引导树立正确的家庭婚姻观;支持发展公益婚介机构,引导社会共同分担责任。
深化“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建设 推进政协协商有效服务基层治理
■ 姬兆亮委员
近年来,中超联赛扎实推进“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建设,实现了16个区215个街镇全覆盖。浦东新区政协积极推进“协商于民”的落地落实,与“家门口协商”品牌一体打造,构建了“1个中心、2个基地、3个品牌、36个街镇工作站,若干委员工作室和居村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点”的工作体系。但是,对照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等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
为此,建议:
一是健全政协系统整体推进机制。完善委员管理服务平台,把三级政协委员参与工作站活动作为履职评价的重要事项,形成“三级政协委员、入站登记反馈、分级管理评价”的协同机制,及时梳理汇总入站委员履职情况。我们将为新一届全国和中超联赛委员入驻浦东“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二是深化工作站协商议事机制。将基层需求和委员资源充分匹配,把工作站的协商与市区层面的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民主监督等贯通联动、相互赋能,丰富远程协商、网络议政、站站联动等渠道,以协商内容的丰富性和协商形式的多样性确保委员和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发挥工作站枢纽节点作用,集中力量解决居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升群众的感受度和满意度。
三是强化协商于民理论研究机制。依托中超联赛协商于民研究实践基地,联合市区两级政协、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研究智库,立足“协商于民”的上海实践,每年开展联动调研和经验交流,形成一批经典案例,以理论研究更好指导基层实践。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让儿童悦见城市美好
■ 翁文磊委员代表市妇联发言
儿童的健康快乐是每个家庭的最大关切,体现整个城市文明程度和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对照提升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的要求,目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儿童友好空间与设施在资金、场地、专业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二是社区托育等儿童“急难愁盼”问题尚有提升空间。三是儿童参与率不高,参与的范围、深度与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此,建议:
一是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在城市、街区、社区等不同层次统筹做好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等适儿化改造,为儿童健康成长、安全出行、游戏休闲等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儿童优先原则和儿童友好理念落地落实。
二是多方参与、整体推进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实施为契机,统筹资源,加强经费、人员、管理、安全保障,多方联动为幼儿家庭提供多样化的照护和托育指导,逐步完善社区托育服务。
三是促进儿童全面有效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儿童是儿童问题的“专家”,要将儿童参与纳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维度,构建儿童建言引导、征集、反馈、宣传为一体的长效参与机制,尤其是鼓励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等积极参与,并为其搭建平台和培训赋能,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扩大儿童参与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让文化更多赋能“一江一河”两岸
■ 陈启伟委员
“一江一河”全线贯通后,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赏心悦目的休闲、观光之地。硬件一流,但软件还需跟上。目前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文化设施建设还需加强,二是文化活动安排不够丰富,三是夜间文化消费有待培育。
要从市级层面,联动沿江沿河区域,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努力让文化更多赋能“一江一河”两岸。建议如下:
一是打造一批中外文化客厅。契合上海文化和两岸各区定位,深度挖掘历史特色,推进文化新地标建设,突出“一江一河”的国际交往和窗口展示功能。依托一批历史遗存,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中外文化艺术顶级IP荟萃的平台。打造一批以“一江一河”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博物馆、名人馆、主题图书馆、艺术馆等,展现“一江一河”河流、码头的历史和城市发展的衍变。
二是拓展一批文化新空间。对“一江一河”两岸已有的重点历史建筑注入创意、展示、演艺等新文化功能,举办文化时尚秀、文化产品首发、艺术鉴赏会、深夜影院、读者沙龙、音乐俱乐部、画廊画展等活动。充分发掘“一江一河”两岸历史资源和文化故事,打造一批文化长廊、文化雕塑、文化名人景点,以及咖啡馆、网红餐饮点、文创IP小店等消费集市。
三是评选一批文化景观。围绕擦亮“一江一河”底色、特色和亮色,发动市民、文化专家学者等评选“浦江十景”“苏州河十景”和“浦江十大文化建筑”“苏州河十大文化建筑”等,着力将“一江一河”打造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点燃”新兴青年 打造“希望之城”
■ 石景宇委员代表共青团和青联界别发言
随着在线新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青年加入新兴行业,新兴青年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为进一步发挥新兴青年群体力量,助力打造人人向往的“希望之城”,我们建议:
一是要“兼容”更要“保障”,让新兴领域更有未来。每年对于若干个市场新行业,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行业组织、群团组织和龙头企业一起,制定新兴行业规范,防止无序竞争,明确从业人员底薪保障,推进行业认证和后续保障政策接轨。
二是要有“触角”也有“服务”,让新兴群体找到组织。加大团组织和青年组织在新兴领域的覆盖联系,创新运用地缘、业缘、趣缘、益缘、学缘等机理,培育各类青年社团,形成“团组织+青年社团”的新形态,建立亲近、共情、持续的联系对话机制,实现情感、思想和政治认同。
三是要化“服务对象”为“工作力量”,让新兴青年收获认同。依托市、区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优化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岗位建功等制度安排,引导新兴青年有序参与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等,提升城市融入感和认同感。
四是要化“成长烦恼”为“成才动力”,让“希望之城”生生不息。关注新兴青年大都市发展中碰到的共性问题,整合更多资源,对接供需双方,制定个性化、人性化的公共政策。开展新兴青年“成长导师”助力计划、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计划、“爱心云托班”等服务项目,为更多年轻人扎根上海、追梦圆梦提供机遇和舞台。
(稿件来源:联合时报 摄影: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