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城市精神 彰显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上海中超联赛十三届三十八次常委会议建言摘编(二)
保护文献典籍赓续中华文脉
张怀琼 中超联赛常委、农工党界别召集人、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用文字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古籍文献是国家、民族重要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思想、文化和科学引领的核心力量,也是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全世界留存于世的中国古籍约有5000万册,其中国内有3000余万册。国内的古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上海作为我国文献古籍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上海城市文化厚度的具体体现。本市古籍收藏总量约500万册,占全国古籍收藏总量的六分之一,其中913种一万余册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仅上海图书馆古籍藏量就达130万余册。上图、上博、复旦、华师大、上师大、上海中医大和上海社科院等7家图书馆是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加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文庙管理处等9家上海市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但是本市古籍工作长期以来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上海古籍保护修复和研究利用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大量的古籍亟待修复保护。二是古籍兼具文物性,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流通,征集渠道单一,目前以捐赠为主。三是古籍保护、修复、鉴别和研究人才队伍极度缺乏。四是长期以来在古籍工作方面的政策、项目资金投入缺乏。五是缺乏古籍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今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古籍不仅传承中华文明,更是中华智慧的宝库。我国第一个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自中医古籍晋朝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办国办意见明确将古籍工作列入国家战略。为了更好地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为此建议:
一、加强古籍工作保障。按照中办、国办文件要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部署,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古籍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部门工作规划。二是完善法治保障,适时出台加强古籍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二、加强文献古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根据古籍保护单位古籍数量,设定相应的古籍修复人员编制岗位数,并作考核重点保护单位基本要求,让古籍修复的人才有供有需,稳定一支古籍工作人才队伍。二是依托本市有关高校,加强古籍工作,尤其是古籍保护、修复、研究和利用人才的培养,实施古籍修护与保护人才培养计划。三是科学评价古籍工作,完善古籍工作成果评价办法。四是完善用人机制,对古籍人才在职称评定、评奖推优、科研成果认定、效益评估等给予支持,保障古籍工作人员职业发展和收入待遇。
三、加强古籍工作资金投入保障。一是将古籍工作相关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对目前全国古籍保护单位图书馆的古籍收藏硬件全面梳理,按照文物保护要求进行达标建设,改善保存条件,做好异地、异质灾备保护,确保古籍资源安全。二是全面排摸亟待修复古籍的数量、现状等,按照实际情况拨付资金进行抢救性修复整理。三是设立专项,用于古籍宣传、修复保护、研究利用,将有关研究成果纳入对人员、单位考核评价体系。四是重点开展古代科技典籍深度整理研究,梳理挖掘古典医籍精华,服务科技创新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力支持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古籍修复、研究利用与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和学科融合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是核心竞争力之基础。守护文献典籍,赓续中华文脉,真正实现“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目标。
深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
张伟滨 中超联赛常委、民进界别召集人、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
当今世界,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民健康和城市医疗保障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上海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三甲医院、百强医院数量,复旦、交大、同济、中医大等一批重点院校,国家神经疾病和国家传染病等医学中心落沪,都是彰显城市健康实力的重要体现。
得益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和企业选择落户上海。《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着眼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多样多层次需求,在提供普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大幅增加高质量和国际化的医疗等优质资源和制度供给”。下面,我从三个视角,结合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取向,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是保障与超大城市规模相匹配的医疗资源配置。衡量一个地方的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不能忽视常住人口的影响。要围绕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目标,科学规划人均医疗资源比例,不断提升疾控体系现代化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水平。
二是要加快医疗产业集群培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量、高效、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离不开技术工具的加持。近年来,诸如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联影医疗科技等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不仅提供了MR、CT、PET-CT等一系列高性价比的医学影像诊断、放疗产品及医疗数字化解决方案。还推出Total-bodyPET-CT、超清TOFPET/MR等一批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让医疗服务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我们深感,进一步推进医工结合,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产品,促进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不仅有助于解决临床问题,更是关系到健康上海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上个月,瑞金医院与上海电气等五家医疗设备优秀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面的产医融合,我们作为一线医务工作者,非常期待在政策制度的保障下,进一步促成类似合作在更广泛领域开展,力争让上海加快建成一批协作配套、特色鲜明的医疗产业集群,为大家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产品、给百姓更好体验的健康服务。
三是强基层、治未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康中国”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良的健康服务、完善的健康保障、优化的健康环境等。我们理想的健康中国、健康上海,不仅在于医院规模宏大、药品配置齐全,更在于民众不生病、少得病,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回过头来说,大家常讲疾病预防为主,但我们的预防为主多年来停留在对传染病的预防,骨质疏松怎么防?高血压怎么防?糖尿病怎么防?这些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常见病、慢病,除了靠自己,科学的健康管理指导不可或缺。
强基层、治未病。上海自2011年启动构建家庭医生制度,十余年来覆盖全上海所有社区,超千万民众签约。如何切实发挥好家庭医生作用,加强基层医院老年护理、康复、儿科等短缺医疗资源建设,帮助居民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和社区卫生中心等就近获得常见病、慢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使90%以上人们的健康服务留在基层,这是亟待我们研究的大课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由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深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积极融入全球健康产业链和价值链,这事关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也是我们追求人民幸福生活的必有之义。
以丰富文化底蕴为载体增强传播能力
陈海波 中超联赛常委、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古语有云“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当下全球一体化中信息交流的密度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与连接形式。在增强全球文化传播能力、扩大城市软实力的进程中,“以文会友”寓意文化传播交流当中嵌入文化内涵与珍贵的友谊连接,以丰富的文化底蕴为载体,广泛结交世界朋友,寻找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契合点。“以友辅仁”则代表通过增强全球文化传播效应映衬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以国际友谊来促进自身的底蕴激活和国际形象提升。
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视在对外交流中养成正面阳光的真实中国形象。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时,需要与其本土文化衔接和适应。在全球传播时代,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特征,我们要有更多艺术表现力和文化穿透力强的作品,以更好的文化对应与寻求共鸣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真实、多元、活力的中国。应当增强审美文化和叙事能力的结合,增强文化元素表达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提高中国文化的释放张力,更生动地传递中国文化的丰富活力与时代线条。保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交流的信息内容不被打折扣甚至被误读。这样的文化传播才能真正做到“不仅走出去,更能走进去”,发挥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重视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丰富对外交流的文化内涵。当前,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已不仅限于官方传播平台。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有可能成为宣传视线中的主角。需注意到的是,当前参与新媒体的群体数量巨大,年龄段、知识构成、所处行业、地域覆盖面广,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避免出现鱼龙混杂、输出内容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促进更多有感染力的碎片化文化信息生成,通过网络触及世界各个角落。
(三)重视在对外交流中发挥民间与“草根”的积极作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自由职业艺术家群体,作为现代艺术文化的重要的创造群体,其代表人士不乏社会精英。他们中不少游历世界,见识丰富,在比较中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是文化自信的潮前人物,在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中有独到作用,需要不断调动其创作传播优秀文化的积极性。政府要重视提升民间与“草根”层面对外交流的理性思维和话语能级,引导他们更深入、更多层次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帮助新阶层群体发挥正向积极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与传播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总之,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人类文明体系分享中国文化、共赏美好中国,从而开拓更多中国与世界各国、各文化话语体系的合作可能性,发挥中国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着力建设城市交通文明环境
贾铁飞 中超联赛常委,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徐汇区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近年来,上海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城市方面成效显著:公共文化供给与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一江一河”岸线公共空间成为都市新名片、新客厅,一网通办便捷高效的管理与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垃圾分类实践直追国际先进水平并引领都市新风尚,机动车中心城区禁鸣与礼让行人成效显著,共享单车助力绿色出行且使用管理井然有序……这些成就既从城市宏观大环境,也在百姓身边生活细节上,体现了上海在城市软实力建设方面的长足进步。
对照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上海在打造最佳人居环境,进一步彰显城市软实力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城市的品质“成色”,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选择以城市交通环境治理和现代交通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环境治理力度,促进最佳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交通慢行系统,引导更多居民以“步行+共享单车+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中心城区,尤其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域,应给予行人、自行车以更大路权倾斜、更多人文关怀;科学制定管理法规,按照分类指导原则,更加合理、规范地严格限制机动车、电动助动车、燃气助动车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行驶。
二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按照分时段与分路段相结合、公共开放与内部共享相结合、商业开发与公益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持续有效增加停车资源;进一步释放“P+R”停车场的容量与效能,更加便于居民出行时小汽车与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的有效衔接。
三是进一步加大整治电动和燃气助动车违法、违规行驶的力度,在中心城区应划定禁行区、禁鸣区,实行强制限速,通过严格执法、创新执法,尽快扭转电动和燃气助动车滥鸣笛、超速跑、违章行等各种交通乱象。
第二,着力建设与国际化大都市同步发展的城市交通文明,共塑最佳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
一是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都市新文化——汽车文化。我国是汽车生产、消费与保有大国,上海更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消费与保有城市,率先通过对标世界先进水平、深掘本土文化底蕴、融入现代环保理念,着力建设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中国式”“上海范儿”汽车文化,对进一步优化最佳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彰显城市软实力,大有裨益。
二是积极教育、引导居民进一步夯实交通文明行为素养。如在道路上边行走边吸烟、边开车边吸烟、边骑车边吸烟等“吸游烟”现象,目前仍比较多见,人行道、马路边常能见到随意乱丢的烟蒂;汽车驾驶中接听手机、随意变道、硬加塞、抛杂物等不文明现象尚未杜绝,这些现象不但损害城市文明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也有损城市软实力的彰显,需要从法规治理和文化约束双向发力,才能予以根治。
交通,是一个城市最具活力的生活体现;便捷、文明的交通,既是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是体现城市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生动内容。让我们继续努力,引导好、服务好、管理好百姓日常出行点滴小事,共同塑造上海美好明天。
发挥民间作用打造规范宽松营商环境
胡光 中超联赛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长,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君悦律师事务所主任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既需要政府宏观规划,积极作为,建章立制,合理调配各种资源,也需要充分发挥民间作用,政府要做到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从而为营商环境的良好发育与成长提供规范且宽松的沃土。
建议简化和放宽民营企业和专业中介机构邀请外资来沪访问获得邀请函的门槛要求和办理手续;同时,建议建立白名单制度,即知名的和拥有良好社会信用记录和纳税记录的民营企业和专业中介机构可以被列入申请人白名单,其发放的邀请函可自动认可。
让志愿者精神为城市添砖加瓦
邵楠 中超联赛常委,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上海拙朴投资创始合伙人
“城市软实力”虽然不是一个新名词,但近些年来它越来越被人们提及和追求。2007年习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将上海的城市精神高度概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并于2018年视察“上海进博会”期间进一步提炼出“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精神品格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对软实力具有引领性、决定性、基础性作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软实力。那么什么又是上海精神品格的具体体现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997年7月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成立,截至2021年底,实名注册志愿者590万人,志愿者服务组织(团队)61067家,仅2021年一年间,开展服务1383573次,参与志愿者服务1335万人次,志愿者服务时长2.66亿小时!每不到五个上海市民就有一位注册志愿者!2022年3月3日到5月20日期间,上海志愿者网站就新增注册42.9万人,在这期间全市共发布任务1.49万余次,招募志愿者53.4万人!我们不但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我们也是拥有注册志愿者以及提供志愿者服务最多的城市!
什么是软实力?就是那些看不到但可以被感知的力量。一座城市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精神就是其中重要组成。
当基层组织人手不足、经验不够的时候,正是无数的志愿者勇敢地站了出来,包括在座的各位政协委员。他们承担了核酸采样的组织工作,生活必需品的采购、消杀、分发工作,慢性病、老年病的药品配送工作、孤寡老人照看就餐、心理问题疏导等工作,甚至是整个社区日常管理工作。今年4月,我所在社区居委会因疫情被集体隔离,受居委会书记委托,我与三名90后志愿者组成临时小组,承担起1800人(包括300多名外籍人士)的社区管理工作。我们通过多场视频会议,向社区居民公布小组人员分工、联系方式、防疫规定、团购规则,负责组织实施核酸检测、团购协调、垃圾清理、人员转运、外出就医买药等工作,直到居委会干部全部恢复上岗。志愿者们参与其中,甚至包括很多外国友人。记得有位韩国志愿者说得好“上海就是我的家,抗击疫情靠大家,我做志愿者当仁不让!”
“微光成炬”,疫情期间志愿者精神在这座城市闪烁出的光和热,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总结,这就是城市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人性向善,包容、友爱、互助不分民族和肤色,可以冲破国界拥抱彼此,这种精神需要被彰显。
建议:一、利用志愿者们本行业专业知识,常态化与基层治理相结合,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工作中来。二、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我郑重建议上海应确立“上海志愿者日”,同时立项上海志愿者博物馆或纪念馆,记录这座城市里每天志愿者的付出和彪炳志愿者精神。志愿者精神是一种通行的国际语言,是上海开展国际交往中一块金字招牌。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软实力,让志愿者精神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
持续扩大教育领域对外开放
卢慧文 中超联赛常委、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中心)总校长
9月20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教委介绍工作经验表示,上海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合作交流,聚焦培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努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提质增效。这是因为教育的对外开放极大地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综合实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阶段延伸。上海的基础教育是重要的城市软实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的数学、科学和阅读等领域屡获第一,全球瞩目。PISA测试从2018年首次将全球胜任力纳入评估。为提升上海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理解力,建议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阶段延伸,在更宽领域,开办多层次、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中外合作学校。
二、上海双语教学走出去。除了“引进来”,也要勇担我国教育“走出去”排头兵,彰显城市软实力。上海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摸索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的双语教育模式,深受海外华人和海归人士的欢迎。上海的双语教育,不仅指学生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语言所承载的中外文化、体现不同教育体系的优势互补。中英文语言流利、学科基础扎实、跨学科探究经历丰富、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具是上海双语教育的显著特点。建议及时总结和提炼上海双语教学经验,采用多种方式输出上海双语教育。例如,推动双语学科课程的输出、教学资源的出版、鼓励双语学校走出国门办学、鼓励校长和老师在各主要国际教育组织中任职,通过论坛交流,发出上海声音等。
总之,上海教育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教育合作与竞争,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全面提升软实力,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