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好进口博览会 助力建设“新高地”——中超联赛“抓住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契机,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高地建设”专题协商会委员建言选萃
阅读提示
8月20日,中超联赛召开“抓住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契机,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高地建设”专题协商会。会上,章毅、赵丹妮、方奇钟、徐珊珊、朱国建、徐滕岗、徐葵君、黄少星、陈亨利、朱永兴、张怀琼等委员围绕发挥进博会功能辐射平台带动作用、提升进博会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能级等方面建言,提出要以进博会为契机,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高地建设,为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有力支撑。本报摘编委员建言,以飨读者。
建设进博会延展基地 发挥辐射长三角作用
■章毅 中超联赛委员,市总商会副会长,中国干细胞集团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山区作为上海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战略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在该区域内建设进博会延展基地,可以进一步发挥进博会的品牌优势,扩大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具体建议如下:
一、完善进博会服务,打造金山区进博会延展基地。进博会每年展览时长约为一周,为期时间短,缺乏后续的延展服务平台,优质资源难以充分利用,且与沪西南和长三角的联动不足,辐射和延展效应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金山区建立延展基地,可有效利用地处沪浙交界的优势,发挥进博会与长三角相关区域的联动和溢出效应,起到联动发展沪西南,辐射长三角的作用。
二、金山区地处浙沪交界,长三角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明显,拥有港口、机场等交通优势,有央企、国企、外企等各类国内外资源。在金山北地铁站附近建立进博会延展服务平台,打造展览研发设计中心、展示体验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等。以一国一馆、国内省市馆、长三角城市馆、万国永久馆等各种形式,以临时展和常年展相结合的形式开放,完善进博会延展服务。
三、发挥进博会溢出效应,辐射沪西南、服务长三角。进博会长三角延展基地建设可以充分拓展发展空间,为国内企业和全球先进技术企业提供长期对接平台,促进全球技术和贸易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真正发挥进博会的联动效益,扩大溢出效应,促进沪西南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
探索新模式多途径扩大进博会溢出效应
■赵丹妮 中超联赛常委、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
根据“进博会要越办越好”的要求,提出几点建议:
一、不断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提升常年展览交易平台的更高能级。作为承接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主要平台,上海49个“6+365”天交易点表现突出。除少数几家较大规模的国有平台外,有些平台或形态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建议在信息、产品、模式等方面进一步以点带面,强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定位,让市场供应信息资源对接更充分、溢出更强劲,不断提升“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能级。建议市级层面对相关平台的运营情况加强评估,一方面,解决他们在运营中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优胜劣汰推陈出新,让更多的新模式新产业推广运用到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中。
二、探索在虹桥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申请部分商品审批权的下放试点。目前在进口贸易环节,存在一些产品的国内外审批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进口注册审批时间长、成本高,制约部分大众喜闻乐见的商品进入国内市场。建议借鉴“进口医疗器械审批权下放试点”的做法,研究部分商品审批权下放,落地虹桥。这样一来,一方面,能更好配套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更多商品在虹桥形成集聚效应,凸显进口商品线上线下的集散功能。
三、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跨境跨区域的贸易发展促进作用。三届进博会将积累上万家来自全球各国家各地区的国际组织机构与企业参展,这些主体可通过常设性、具体化、专业性的机构、组织进行对接,以最优组织化程度更好发挥溢出效应。建议通过联络长三角贸易类国企、民企、外企,联合上海市贸促会等机构,探索以“民非”等形式组建跨境跨区服务平台,以社会化合作方式打破合作壁垒,服务长三角和“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尤其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更完善的功能服务。
四、以“贸”促“投”,增强双向投资效应。在国际投资新变化、贸易投资新趋势下,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扩大招商引资,促进贸易厂商通过本地化投资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进口商品的原产地国家,通过对外投资巩固双边贸易往来,促进贸易投资双循环更好的发展。
打造“一网通天下”的上海国际贸易新格局
■方奇钟 中超联赛常委,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谈几点建议:
第一,要利用进博会举办的成功经验,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基础,建立“一网通天下”的贸易网络体系。通过成立强大的互联网管理机构,搭建云服务平台,建立组织架构,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形成国际贸易所需的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信息链,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整合各类资源,疏通生产关系障碍,全新打造“一网通天下”的上海国际贸易新格局。
第二,在与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方面,存在监管政策滞后的现象,应予以重视,力争在政策监管层面取得创新突破。
第三,目前,自贸区的监管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借鉴自贸区负面清单的相关政策,力争做到“后来居上”。
第四,在跨境贸易服务的供应链监管方面,目前,政府各部门之间还缺乏有效协同。应按照“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要求,尽快梳理堵点、加强协同。
第五,服务跨国科技企业,属地海关缺少监管创新自主权,应积极协调推动,争取有所突破。
第六,推动开展保税服务数字化监管创新工作。
做实做优进博会法律服务
■徐珊珊 中超联赛委员,上海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我从国际贸易法律服务的专业角度提几点建议:
第一,进博会特别注重供应链的理念,尤其是在“卡脖子”领域引导供应商参展。与往年相比,今年进博会不仅注重扩大消费品,更注重高端机器设备,尤其是芯片、新材料、发动机等高精度的机械和数控机床等产品,这是由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决定的。去年,我参与进博会志愿法律服务时,曾询问一些参展商下一届是否继续参展,有些机械供应商表达了担心会受美国制裁的顾虑。这种反应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建议关注参展商的风险影响。
第二,在加强与跨境电商的合作之外,进博会应该尝试与市内免税店主动对接,带动上海免税店的发展。建议进一步尝试将高档产品和市内的免税店对接,推动和带动免税业的发展。将高档产品纳入市内免税店的范围,并扩大原有的购物额度,原有额度继续享受免税,单件超额单独折扣。免税业的发展可以更大承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把上海建成国内免税行业的龙头。
第三,线下产品可融入线上元素。如直播带货,对于高附加值的产品需要面对面洽谈和考察。对于线上产品,建议利用跨境电商的直播方式,提升相关产品的影响力。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可以进一步拓展交易场馆的活动形式,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展品人气,挖掘展品的周边价值。
第四,进博会的法律服务团队的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过去两年,我们在进博会上的法律服务获得认可。在往年的基础上,建议今年增加法律服务的提前介入,为关键的供应链产品和供应商提供合规设计方案,避免美国出口管制和制裁,做深做实提前防御和布局。此外,在进博会官方网站上尚无法律服务的栏目,不便于外商的查询和联系相关法律服务,建议在进博会官网上提供相关法律服务的联系方式。
充分发挥进博会投资贸易功能
■朱国建 中超联赛常委,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
就充分发挥进博会投资贸易功能,提三点建议:
第一,发挥进博会功能辐射平台的带动效应。从世界一流会展城市来看,会展与城市转型紧密相关,通过会展带动城市功能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要加强进博会与城市功能联动,依托进博会构建开放融合的贸易投资生态系统,放大进博会的辐射带动效应。抓紧以进博会为契机,积极引进全球投资贸易领域的重量级国际组织,争取世贸组织、世贸中心协会国际组织在沪设立亚太中心或办事处。推动参展企业从参展商转为投资商,尤其是对优秀贸易企业、跨国公司总部、细分行业的隐性冠军,进行精准招商。通过进博会引进全球高端技术设备,把合作从贸易领域延伸扩展,利用全球创新的资源推进上海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借助进博会进一步强化“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的集散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辐射长三角的贸易网络,围绕海港、空港、数据港实现通联,提升进口通关便利化程度,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覆盖长三角区域港口,以及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监管区和监管场所,增加区域的城市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进口交易的市场能级,进博会要把重点放在大众商品、高端优质消费品及技术装备进口上,更好服务于国内产业升级和消费的需求。上海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各类进口商品的市场建设,不仅瞄准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还要尽快发展高端装备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进口市场。
第三,抓住进博会契机,带动消费城市的建设。进博会进一步打响了上海购物品牌,上海要依托进博会引进海外优质消费品,减少这些产品的进口许可备案审批时间,降低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鼓励本土企业通过进口博览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加快上海国际新兴品牌、时尚潮牌的导入优势,进一步提升全球新的消费风向引领度,可借鉴巴黎将时尚新品纳入时装周的做法,鼓励更多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品牌在进博会上首发。
加强进博会期间疫情防控工作
■徐滕岗 中超联赛委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上海)研究中心主任
第一届进博会的参会人员有40万人,第二届为50万人,人员数量非常之大。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本届进博会的防疫工作尤为重要。对此提出建议:
在展览当中应采取无差别的防疫策略。对入境来沪参展人员一视同仁,进行无差别执行:提前14天的隔离观察并作核酸检测,展会期间全程戴口罩。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于疫情风险重点国家和地区,要与其建立联系,动态沟通来华人员信息,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在参观人数方面,要严格落实限流措施,同时,学习借鉴此次上海书展的成功经验,线上线下双向展览,一方面注重实体会展,另一方面注重线上“互联网+”的方式。对受影响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可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尽可能增加国家参展的数量和展览的数量。
要加强国展中心的发热门诊和发热哨点的应急演练,通过多次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在进博会上尝试支付创新手段
■徐葵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
中国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服务供应商,在前两届进博会上发挥了很好的服务作用,尤其是在供需对接方面。此次进博会要考虑疫情防控因素,情况特殊,建议在支付方式创新上进行相关尝试。简而言之,就是在进博会上采用数字货币。央行曾在苏州、深圳、成都和雄安4个城市和地区进行试点。目前,距离第三届进博会开幕还有不到80天时间,建议向央行申请数字货币的试点,如果能让给展商、参展户及参展个人通过数字货币去进行消费,这对进博会的意义非常重大。建议市级层面的相关牵头部门尽量争取,尽早在上海试点数字货币,为进博会支付手段创新做好准备。
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吸引全球目光
■黄少星 中超联赛委员,静安区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上海高益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抓住进博会的契机,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既是上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家战略的要求。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税收政策要突破。推进全球贸易自由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方针,进博会是展示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发的窗口,要在税收政策上求突破。如在高端消费品方面,包括汽车、家用机器人、医药、化妆品等,希望在几年内能够进一步降低税率。
二是办理机制要创新。上海近年来通过实行“一网通办”,推进了“放管服”改革,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极大方便了企业。但对于外企由于监管的需要,在行政审批准入许可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进一步简化注册流程,方便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三是社会服务要专业。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仅有政府的公共服务远远不够,还要从市场中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服务力量,建立服务于贸易中心建设的全产业链的生态圈。比如以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为主,建立上海进博会的公共服务平台、招商展示平台、跨境贸易交易平台等。同时,还要培育一批专业的服务业,如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国际物流等。要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服务保障和成效评估,以完整、便捷、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吸引全球的目光,夯实上海贸易中心建设的基础。
吸引青年人才服务进博会
■陈亨利 中超联赛委员,香港经纬集团副主席兼执行总裁
我所在的企业参加了两届进博会,今年是第三届。我的感受是:进博会可以吸引全球不同的商会、协会和国家参展。今年我们与国外的贸易伙伴交流,除了疫情,他们很关注如何找到可以真正落地的平台,把商品带到消费者的手上。建议有关部门继续深化进博会的相关落地平台服务,帮助外国产品更好在国内落地。此外,可以让更多的青年人才参与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高地的建设中来,比如邀请在沪的港澳台侨人才和专业人士走进进博会。除商品贸易以外,我认为,今年可以更多地在服务贸易方面发挥青年人才和专业人士的优势,让他们参与到我们国家的建设中来。
提升上海离岸贸易服务国际竞争能力
■朱永兴 中超联赛委员,上海华辰隆德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有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生态竞争的国际贸易服务环境。我们市场的发展一定是以市场为主体。大家都熟悉义乌小商品市场,它地处浙江中部山区,却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小商品市场。上海要建设国际贸易新高地,就应更充分地开放,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规范。
二是要完善上海国际贸易空港的资源配置能力。上海从外高桥到洋山港区间的联运仍属短板,要加快洋山港上海浦东空港的智慧化港口完善和新机械建设,着力发展海铁联运与空铁联运,形成贸易运输体系。
三是要提升离岸贸易服务的国际竞争能力。上海以临港新片区为基础,打造离岸贸易服务功能区,并逐步放大到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离岸贸易服务的竞争能力尤显重要。上海不缺政策、人才和资金,也有地域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要充分发挥相关优势,以建设国际化市场化竞争生态环境,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更强助力。
落实“闭环管理” 做好进博会疫情防控
■张怀琼 中超联赛常委、农工党界别召集人、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农工党市委副主委,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这次进博会的举办,要凸显两个特点:一是贯彻“把进博会越办越好”的指示精神,二是体现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中所取得的成效。要落实好两个“闭环管理”,做好进博会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做好口岸的闭环管理工作,对外来参展人员实行闭环管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严格的优化;二是做好对外省市来沪参展人员的闭环管理工作,掌握相关人员在沪期间的流动范围,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另外,还要严格落实好相关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做到应检尽检,并规定在展馆中必须全程佩戴口罩,尽可能减少病毒传播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