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协同联动新格局——中超联赛十三届十二次常委会议部分书面建言
打造高效、绿色、开放网络环境
谈剑锋(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自贸区要对信息安全及数据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主动参与引领全球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在坚持开放、合法可控的前提下,深入调研自贸区网络与数据特性和企业实际需求,对国际互联网数据访问与交流做好风险评估
网络环境及数据安全对于自贸区健康长远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缺乏对网络安全和数据监管的宣传与引导;政策法规缺乏配套措施,不利于实施管理。
对此,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的宣传与引导,积极落实相关立法实施细则。互联网时代,网络中传输和留存着海量信息和数据。美国、欧盟等都颁布了如《GDPR》等严格、全面的网络安全立法和数据通信管理条例。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自贸区企业关于信息安全及数据管理的宣传与指导工作。已出台的决策,要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完善。对政策未覆盖的问题,要分析研究,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调研企业需求,探索自贸区数据管理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际贸易间的大数据交流、信息访问需求日益增长。上海自贸区要对信息安全及数据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主动参与引领全球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在坚持开放、合法可控的前提下,深入调研自贸区网络与数据特性和企业实际需求,对国际互联网数据访问与交流做好风险评估。自贸区国际数据管理要提倡疏堵结合。不仅要加强网络建设,搭建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同时,要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管理体制,为企业做好技术支持及配套服务,促进自贸区高效、绿色、开放的网络环境建设。
切实对标国际最高标准
吴珍美(中超联赛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台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借鉴新加坡贸易优先分级管理制度的经验,在新片区探索建立一套企业分级评估的管理框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将监管重心锁定于风险较高的企业,大幅提升高评级企业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根据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状况看,我们与国际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园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一,货物贸易领域,基于货物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尚待完善;第二,服务贸易领域,数字贸易等新兴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开放。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建议:
第一,货物贸易监管上,在新片区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细化和可操作的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借鉴新加坡贸易优先分级管理制度的经验,在新片区探索建立一套企业分级评估的管理框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将监管重心锁定于风险较高的企业,大幅提升高评级企业的贸易便利化水平。
第二,服务贸易领域,在新片区探索数字贸易的开放和构建相应的监管制度。建议在新片区加快探索服务开放,在符合我国《网络安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数据留存本地的条件下,允许外商独资设立科技类数字服务平台。
第三,尽快着手进行临港新片区的立法工作。建议在立法方面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从可操作性角度看,在100多项与国家部委层面相关的事权中选择部分与新片区高度相关的事权,通过立法授权下放的方式给予新片区先行先试是较为可行的,在法律法规先行的前提下,可以加快推动新片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新高地。
严密监管体系严守风险防线
陈臻(中超联赛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
建议管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依托该平台,协调汇集区内风险企业的资金、交易、运输、税收等各方面数据,实时接入金融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监测研判系统,通过大数据穿透分析,及时发现违法犯罪、预警重大经济风险
在自贸区新片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进一步严密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手段,在牢牢控制住风险的基础上,营造更加自由、开放、便利的经济贸易环境。提两点建议:
一、健全完善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防控机制。包括:一是新片区管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推出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前,可视情让公检法机关和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参与政策调研与制度设计,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评估,有效规避风险。二是建立“打防同轴”风险防控机制,公安机关在破案打击中发现监管薄弱环节,主动向新片区管委会发送风险预警通报;新片区管委会及时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对策措施,弥补监管漏洞。三是针对自贸区新片区实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的情况,登记机关在审查登记材料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名称中带有“金融科技”“投资管理”等字眼的企业,重点审查其是否具有从事相应金融业务的资质,并及时通报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其从事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
二、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此次自贸区新片区将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议管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依托该平台,协调汇集区内风险企业的资金、交易、运输、税收等各方面数据,实时接入金融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的监测研判系统,通过大数据穿透分析,及时发现违法犯罪、预警重大经济风险。
推动新片区与金融城联动
林志民(中超联赛委员,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长)
建议上海做好自贸区新片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融合”的规划,借助新片区在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人才和特殊综保区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现有金融优势,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日前发布,标志着上海临港走上全球化定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新片区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联动,将是上海市面临的一项战略课题。以陆家嘴金融城为例,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承载主体,入驻企业超过四万家,已形成以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产业为核心,以专业服务业、文化旅游会展等产业为重点的“3+2”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此外,陆家嘴金融城的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全国最高,聚集了汇丰、花旗、东亚等外资法人银行17家(全国共有40家),排名前十的外资法人银行全部落户陆家嘴。
建议上海做好自贸区新片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融合”的规划,借助新片区在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人才和特殊综保区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充分发挥现有金融优势,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
选择综合型离岸经济作为继浦东开发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为上海经济实质性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对于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综合型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陆家嘴金融片区现有的多家外资、港资金融机构,其母公司均拥有丰富的离岸金融经验,而新片区坐拥巨大的政策便利,双方可共同探索综合型离岸经济的发展路径。对此,上海有关部门应尽快做好前瞻性研究以及战略规划,选择符合条件的领域,尽快拓展业务。
大力发展飞机租赁业
吴永良(中超联赛委员,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
支持发展高端航空制造,从而形成国际租赁业务、跨境金融服务、高端航空制造、跨境服务贸易等功能集聚,为新片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作出积极贡献
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培育发展飞机租赁产业,加大金融创新,不仅可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而且还可在金融、法律、税收、海关等方面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积累经验。
一是对标最强自贸区,出台组合政策。建议新片区在优化财税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强化政策支持等方面统筹谋划,财税扶持政策建议应该从税制税率、补贴方式、补贴期限等综合考虑,拓宽融资渠道则需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同时鼓励融资租赁公司运用信托、保理、资产证券化、上市、发债等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形成高效的融资租赁投融资体系。
二是推进投资自由化,强化集聚功能。营造更为自由便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租赁巨头进驻新片区,强化租赁产业集聚功能。对国产大飞机项目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搭建租赁产权交易平台和租赁资产交易平台,吸引国际租赁巨头参与到国产大飞机项目中来,支持发展高端航空制造,从而形成国际租赁业务、跨境金融服务、高端航空制造、跨境服务贸易等功能集聚,为新片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发展关联产业,提升服务软环境。需要出台政策支持发展与飞机租赁业相配套的服务产业群,形成会计师、税务师、律师、评估师等租赁业相关服务业务集聚高低,提升支持飞机租赁业务发展的服务软环境。
带动长三角一体化改革发展
吴海君(中超联赛委员,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希望能借助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契机,加速出台投资经营、货物自由进出、资金便利流动、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就业、信息快捷便利等方面的便利政策和制度
长三角一市三省是重要的经济合作体,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最大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孵化、培育、运用、消费基地,在发展与应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在推动上海创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同时,也引领着长三角城市群集体向国家战略接轨。自贸区新片区新一轮的开放,为长三角企业实施走出去、朝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推进长三角地区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上海石化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结合上海市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和中国石化建设“上海基地”部署,将立足金山卫,辐射上海化工园区和浙江独山港区,通过多元化的产业联动发展、集群集聚,打造高端清洁油品、碳纤维新材料、氢能源发展等业务,在杭州湾北岸形成不可复制、盈利模式稳定的产业联合体,实现与周边化工区的融合发展,建设具有世界规模和一流竞争力的杭州湾北岸绿色能源、精细化工、高端材料产业基地。
希望能借助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契机,加速出台投资经营、货物自由进出、资金便利流动、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就业、信息快捷便利等方面的便利政策和制度。通过率先突破、系统集成,使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动力最强劲、红利最充分的区域之一。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王建军(中超联赛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将文化创新发展与上海的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建设联动起来,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鼓励区内企业增加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通过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文化领域的先行先试,有利于自贸试验区与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联动,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建议:
一是将文化创新发展与上海的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建设联动起来,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鼓励区内企业增加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二是通过创新文化贸易的监管模式,拓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的功能,探索构建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保税全产业链。
三是建设开放共享、内外联动的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立司法保护为主导、行政保护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四是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促进制造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的作用,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是积极探索文化服务海外推广新模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会展相结合的商业开发模式,开展境外巡演、艺术品展览等商业化运作;打造旗舰媒体,加强与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的合资合作,推进合作传播,拓展海外传播网络;支持区内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
六是借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依托和完善现有的境外投资服务联盟,构建境外文化投资管理的服务链。
打造新经济产业高地
李丹(中超联赛委员,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首席合伙人)
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可依托更大的区域面积优势,成为承接进口博览会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示范性区域,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自贸区的贸易管理经验,进一步加速综保区内国际贸易要素的自由流转
上海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以来,不断深化探索改革与开放的新路径,已成为中国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重要推动力。建议:
随着投资自由化进一步深入,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参考TPP等国际开放协定中关于国有企业竞争中立、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等投资制度设计,强化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
推进新片区内货物自由流动,建设进博会重要承载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可依托更大的区域面积优势,成为承接进口博览会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示范性区域,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自贸区的贸易管理经验,进一步加速综保区内国际贸易要素的自由流转。可通过建设多国别跨境商品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等,在消费电子、汽车、高端装备、食品及农产品等进博会重点推介领域,打造联通全球的大平台,支持货物贸易发展。
建议新片区加大科创支持力度,探索实施相关进口研发设备及耗材免税、科研企业及高校创新成果补贴等鼓励政策,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另外,建议新片区在“中国芯”“未来车”“智能造”“创新药”等上海战略产业优势领域,推动传统经济向新经济升级;探索诸如“管理型总部+生产型分支机构”等模式,实现相关企业的区内外联动,引领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经济产业高地和示范基地。
(稿件来源:联合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