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贡献政协智慧——上海中超联赛十四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建言摘编
编者按:10月30日,上海中超联赛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各界人士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会暨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聚焦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开展民主监督。
会上,孙甘霖常委代表中超联赛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作主旨发言,从坚持系统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注重数字赋能、强化法治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徐豪、邰荀、陆敬波、祝新军、吴晓晖、潘江雪、杨蓉、陆铭、姬兆亮、盛勇强、卢慧文、刘新宇、尧金仁等中超联赛常委和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分别发言,提出了通过党建引领夯实社会治理的政治基础、有效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组织动员青年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推动“三所联动”机制走深走实等意见建议。
本报在此辑选刊发委员相关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聚焦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孙甘霖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城市治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流动日渐快速化、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生活方式趋向数字化、人口结构深度老龄化的特征愈加明显,城市治理面临着更多的复杂性、艰巨性,挑战和难度前所未有。
根据中超联赛2024年度民主监督计划,年初以来,中超联赛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成立“聚焦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重点课题调研组,聚焦社区综合执法三驾马车作用发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12345”市民热线等重点领域,坚持调研走访全覆盖、深入协商全覆盖,召开了30余场次专题座谈会,深入访谈20余个代表性、典型性街镇,完成了2000多份调研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委办局及16个地区政协意见建议,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
第一,上海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基层治理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治理格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体现在多元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不断深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形成市区协调联动有力,各方广泛参与,整体建设成效凸显的积极态势。
第二,在实践中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一是共同共建共治合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表现在统筹协调不够有力,专业治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市场化力量参与不足,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自治和善治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广度深度不够,居委会组织动员力量不强,业委会自治能力不够,物业服务总体水平不高。三是数治和智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建设需加强,专业化开发需加强,智能化运用场景需加强。四是德治和法治效率需进一步提升。
第三,深入推进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四点建议:
坚持系统观念,凝聚共同体的意识。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依据发展态势,激活神经单元,强化牵引作用,为共同体形成创造条件。要强化协同联动,广泛搭建党建引领各方参与的各种平台,广泛开展各类协商议事。在各种考核评价时,要注重听取基层居委会、群众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要建强骨干队伍,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培训,提高认知和实操的能力。
完善体制机制,汇聚共同体的力量。要完善引导动员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类主体责任意识、守法意识,引导动员更多主体主动参与公共治理,奉献智慧和力量。完善激励机制,及时对作出积极贡献和传递正能量的个人和集体加以表彰和鼓励。激励更多方面投身基层治理。要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共建精品项目,推进物业服务质价相符,提升服务品质和行业管理集中度。
注重数字赋能,提升共同体的能效。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平台便捷性和实用性,积极推进智能化应用,开发更多高效“办好一件事”“解决一件事”等场景,以热线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发现和预判集中性、趋势性风险。要探索开展数字化监管,可聚焦类似业委会规范运作、公共收益管理使用等范畴,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数字监管平台。推进房屋安全体检和设备设施评估检测,确保全市房屋安全管理数字化、可视化、标准化实现安全。
强化法治保障,夯实共同体基础。要聚焦重点,加快法治供给,加快制定业委会规范性文件,完善居委会工作条例,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等,制定城管进社区专项工作指引,加强热线制度体系建设,优化自治共治政策供给,保障各类主体切实履职,激发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推动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目标的实现。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组织动员青年在城市基层治理一线挺膺担当
■徐豪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
基层是城市治理的基础所在、重心所在、支撑所在,青年最有生气、最有闯劲,在基层治理第一线理应有所作为、必将大有可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也是动员青年参与基层治理的最直接、最强劲、最持久的动力。近年来,团市委带领全市团组织、青联组织、学联学生会组织和少先队组织,依托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青少年事务社工等队伍,巩固和拓展3个全过程人民民主青年实践中心、52个青春社区、657家市级青年中心、72个青年驿站等工作阵地,健全青联委员向社区报到、青年骨干进业委会、与公安共建“少年服务队”等制度机制,做实爱心寒暑托班、追光小屋、青年夜校、金晖行动等品牌项目,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力量。
伴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青年结构分化加深,青年社会流动更加频繁,青年社会交往方式显著变化。因此,青年参与基层治理也面临不少新挑战、新课题。一方面,传统组织体系不适应青年群体分布变化。随着新兴产业和平台经济迅速崛起,无边界工作场域、去雇主化劳动关系、兴趣驱动职业追求等新业态模式不断涌现,个体对单位型组织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催生数字游民、网络作家、网络主播、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青年的高流动性和基层组织方式的单一性,对城市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提出很大挑战。另一方面,传统动员方式不适应城市基层治理需要。青年对参与基层治理有热情、有想法,但相对缺乏有效的项目载体、平台渠道和动员机制,常常面临“有活动没人参加”“有才能无处施展”的结构性矛盾。
青年是基层治理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就如何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为指引,有效激发青年参与基层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让青年人参与治理有方向、有支撑。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建强组织体系、发挥组织功能,撬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健全完善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各类治理主体参与的长效动员机制。尤其要用好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积极为基层组织赋能助力,构建“团组织+青年社群”组织矩阵,更好发挥枢纽型青年组织的作用。以地缘、业缘、趣缘等为纽带,深化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社区主理人的联系、服务、孵化和凝聚,将社区能人发展为青年工作骨干,将青年工作骨干培育为基层治理达人。
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让青年人参与治理有动力、有认同。进一步发挥中超联赛团青界别、市青联作用,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培育为先导,以有序参与能力塑造为支撑,以品牌项目为依托,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引导青年学生、青年社区工作者、青年志愿者、青年社会组织等把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城市理念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抓住青年民意吸纳转化这一关键环节,着力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机制,联动人民建议征集、基层立法建议征询、模拟政协提案、政协委员履职助手等工作,让青年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建言献策可以真实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让社区更多“沉默青年”转化为“先锋力量”。高度关注关心来沪青年,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行业的一线建设者、管理者,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青年集聚空间,加强青年中心建设,在服务青年中传递城市温暖,在赢得认同中引领青年参与社区治理。
拓展有序参与的渠道载体,让青年人参与治理有路径、有平台。依托“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青春社区行动”“青年实干家”等载体,做实青年党员、青年团员、青联委员、青年大学生到社区报到,认领社区公益项目,吸纳汇聚社区治理“青春合伙人”。鼓励青年骨干以专业服务、青年顾问团、青年议事会等形式,参与社区居委会、业委会或支持其工作,让青年感受到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就在身边。聚焦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围绕社区绿化、停车充电、宠物管理等治理议题,充分发挥青年议事会等平台作用,让青年人的金点子转化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让青年成长和基层治理实现双向赋能。
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多元参与
构建新时代基层治理新格局
■邰荀
上海中超联赛委员、界别和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浦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近年来,杨浦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在中超联赛有关职能部门的帮助与指导下,涌现出了一批鲜活生动、百姓点赞的案例。比如,以党建引领激发多元参与,国定支路从一条“脏乱差”的小马路变成了充满“人间烟火”的睦邻街区;以协商共治促进社区融合,五角场街道新旧小区“破墙”建成“睦邻门”;以志愿服务支撑公益事业发展,推动爱的暖流在杨浦大地上涌动……诸如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在此,主要基于杨浦的一些实践,就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水平过程中的经验和困难瓶颈与大家交流一些想法:
一是通过党建引领,夯实社会治理的政治基础。党组织具有执政为民的政治优势、纵横贯通的组织优势和统筹各方的整合优势,比如在国定支路睦邻街区的建设中,就是通过街道党工委牵头,将业委会、居民区党总支、物业等汇聚起来,打破隔阂,倾听民意的。根据基层实际因地制宜,用好已有的党群服务阵地,发挥嵌入其中的政协委员工作站、界别协商活动室等群众意见表达平台作用,强化生活服务和协商议事功能,体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效能。
二是通过共建机制,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治理优势。以“睦邻门”等案例为样板,将协商民主嵌入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中,让各个利益相关方围绕基层治理事务充分表达意见、提出建议,形成最广泛的共识,同时有效弘扬协商文化,促进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
三是要通过共治机制,推动不同社会主体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完善不同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针对志愿服务体系的健全提两点建议: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指导,形成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多方交流、资源互补的良性互动模式。比如对照“两新”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提供的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采取小区居民“点单”、社区“下单”、责任单位“接单”的模式,开展“组团式”服务,促进互联互补互动;根据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与社区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二是为广大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包括政策支持、舆论倡导、回馈激励、社会保障等措施在内的支持和激励。比如,可以在市级或区级层面,探索搭建统筹社会爱心资源、服务社会爱心人士,鼓励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志愿行动的公益平台,让广大社会主体在参与共治的同时,有获得感、幸福感。
加大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法治护航力度
■陆敬波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
今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宁夏长城花园社区时强调:“做好社区工作首先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同时要有一支热心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目前,上海社区工作形成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队伍。然而,在队伍建设进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如下:
法治守护,保障社区工作者合法权益。一是完善涉社区工作者法律规范。建议以中央文件精神为指引,结合上海实际,对涉及社区工作者权益保障的法律规范进行全面梳理和细化,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其依法开展工作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依据。二是制定涉社区工作者争议裁判指引。三是强化社区工作者权益保障监督机制。建议加大执法力度,设立多部门协同监督体系,对劳动合同签订、薪酬待遇落实等建立联合监督长效机制。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社区工作者权益申诉平台,畅通申诉渠道。
法治引领,规范社区工作者用工管理。一是完善社区工作者准入与退出机制。建议招聘环节适当增加实务能力考核权重,以更好地匹配岗位需求。建议制定明确的法律指引,规定社区工作者退出条件、程序及申诉机制,确保人才流动的合理公正。二是完善社区工作者日常管理制度。三是优化社区工作者职业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建议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全面、专业的考核机制,注重实际工作成效。
法治促进,助力社区工作者减负增效。一是推进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二是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增效机制。建议梳理并制定“全岗通”工作标准流程和操作规范,创建并持续优化“政策服务包”,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专业合规的工作实操指南。三是加强基层社区法治建设。建议指导社区制定和完善居民公约等自我管理规范,增强居民的法治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建议利用新媒体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宣传工作,营造基层法治氛围,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凝聚更大合力、强化综合保障
不断推动“三所联动”机制走深走实
■祝新军
上海中超联赛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公安局会同市司法局,全面建立由公安派出所牵头、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的“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助力公众安全感连续第11年提升,群众普遍反映“三所联动”有用管用,回访满意率超95%;相关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肯定,并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交流推广案例;市委、市政府对“三所联动”高度重视。“三所联动”坚持“法在前、理跟上”,具有多元性、专业性、权威性、群众性的特点,已经成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上海实践、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务实举措、推动平安上海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进过程中不难发现,基层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制约了“三所联动”作用的发挥。为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部门联动要加强。建议相关职能部门、法检机关、群团组织等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发挥专业优势,提升多元化解的质效;各区、各街镇要积极引入相关社会组织及各类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机构,不断丰富完善多元化解格局。
“解纷”网络要织密。建议行业部门和各区要指导街镇,进一步加快推进调解站、调解点建设,织密“三所联动”网络,提升排查化解质效。
人员配备要到位。建议各区指导街镇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进一步配强人民调解员和各种排查化解力量。
激励措施要充分。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律师和调解员参与“三所联动”的经费保障力度;通过授牌、授予证书等方式表彰先进,激发荣誉感和自豪感。
发动群众要有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建议建立专项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居委干部、楼组长、网格员等人员作用,积极发现报告“身边事”,为矛盾纠纷排查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市民热线感知预警能力建设
■吴晓晖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当前,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已经成为政府联通社会与人民的最主要部门之一。因此,基于网络大数据加强市民热线感知预警能力建设,对于强化上海政务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生命线韧性、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建议:联通网络数据与热线数据,打造“双库联动”。通过网络数据对已受理诉求进行多方面的认识扩展,实现从“处理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转变。
深耕银发经济新机遇
动员低龄活力老人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造
■潘江雪
上海中超联赛委员,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这群新时代的退休老人,健康、有文化,且独立自主,他们是银发经济的主要消费者,他们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够为社区带来丰富的资源和活力,还能有效提升社区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今年9月23日,民政部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老年服务的“四个转变”,强调了养老服务从服务特殊群体为主,向服务全体老年人转变;从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质量的医养相结合的服务转变;从养老机构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转变;从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区多元化供给转变。
上海在探索高质量社区养老方面,已经有很多尝试和很好的做法,应抓住这一契机,拿出高品质的居家社区养老“上海方案”。
我们发现,低龄、高知的活力老人,对社区参与的归属感和意识未被充分激发。他们不仅是银发经济的主力消费人群,也可能是银发经济服务的供给者。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激发其为社区贡献的热情和智慧,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利,更对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打造至关重要。但现有社区活动设计偏向娱乐消遣,未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感与意义感。所以很多社区公共服务场所,他们并不了解,更很少出现。同时,在地化、专业性、有意愿的高质量的服务人才相当匮乏。
为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并充分动员低龄活力老人参与社区治理,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鼓励企业参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放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准入。建议引导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智能设备和产品,提供便捷普惠的养老服务科技产品,提高社区居家承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服务能力,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第二,扶植有市场前瞻性的服务项目,共建高质量社区共同体平台。现阶段可重点关注低龄活力群体的社区参与、认知障碍预防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积极搭建多方协同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对社区乐龄群体的数字化赋能水平,这将提高社区老人参与度,还能吸引青年志愿者和企业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提升高素质志愿者的人数和质量。建议对创新和有前瞻性的社区服务和低龄活力人群参与的项目予以支持。形成政府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动员社会捐赠,以及个人家庭出资购买社区优质服务的可持续“养老服务资金链路”。
第三,提升高质量社区教育水平,激发低龄群体成为高水平志愿者。建议政府支持社区人才赋能型项目,提供更具吸引力和高品质的项目和内容,培养大批乐龄服务力量。
此外,建议壮大各领域专家团队、政府和公益机构的专业社工、低龄活力社区志愿者、企业社会灵活志愿者的多元“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共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提升上海社区治理效能
■杨蓉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副秘书长、民进界别召集人、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近年来,上海社区治理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优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作为社区治理的直接“操盘手”,社区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调研发现,目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工作强度较大,激励手段不足;岗位权责不明,工作机制不顺;专业程度不高,发展空间不够。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技术赋能,激励保障,突出减负增效。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和手段赋能基层治理,加强老旧社区数字化改造建设,发挥好“两张网”基础性作用,持续推进完善“社区云”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优化数据、信息、平台整合共享,进一步提升数字社区、智慧社区减负增效能级。
厘清权责,理顺机制,确保务实担当。一是科学确定社工岗位工作职责,建立规范化制度落实岗位职责,编制工作责任清单。二是进一步优化上下联动,实现政府到社区的工作流程科学化,减少过多的任务下派和重复性工作。
加强培训,健全机制,推动实干增能。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高效实用的社区工作者培训课程体系,推动建立分层设班、分类培训、定期轮训的培训制度,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综合型人才。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建设。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鼓励社工根据岗位类别参与各类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认证;鼓励社区与院校合作引入技能培训课程、设立实习实践基地,“教学用”多向发力推进社工职业能力建设。三是建立完善制度化的晋升机制。完善岗位激励发展机制,不断拓宽社工的职业发展空间,营造“有为有位”的积极向上氛围。
改善空间治理
增强城市活力
■陆铭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城市人口的空间格局是不断调整的,近年来,上海的人口出现了“向心”趋势。上海居民有重返中心城区居住的现象。针对以上现象,具体建议如下:
大力发展城市的租房市场。让更多的城市居民通过租房,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关系,减少职住分离。启动新一轮的增强中心城区活力政策。围绕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在中心城区增加沿街商业和综合服务业。在“一江一河”沿线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内外的开放空间更多布局休闲娱乐餐饮等场景业态。同时,结合旧城改造,特别是交通便利的区位,增加商住混合的城市空间,同步实现宜居和宜业。打造更多青年社区,并让青年公寓租住者可以在办理居住证和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有更好待遇。
借着郊区新城的发展,优化上海人口的总量和空间布局。建议新城建设更好地满足相关产业及配套生活服务业中普通劳动者的住房需求。同时,在新城建设中要加强学校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为增强新城活力,要打造新城的中央商务区和居住区,提升新城(特别是新城中心)的人口和街道密度,为实现“15分钟生活圈”创造条件。
坚持党建引领“三驾马车”
合力提升物业治理水平
■姬兆亮
上海中超联赛委员、界别和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浦东新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物业服务是关系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也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小物业”关乎“大民生”。从实践情况来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协同发力、合力共治还存在一些短板问题:一是业委会组建及运行难、居代业执行难。二是监督不到位。三是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针对以上短板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三驾马车”为基础、各方参与为依托的物业治理新模式。建议制定党建引领社区物业治理规范化建设相关规定;试行专业社工担任业委会执行秘书制度;加强业委会成员和物业企业专题培训,夯实物业服务“底板”。用好楼组议事会、党员议事会、居民代表会等“三会”制度全面推进参与式治理。
二是健全相关行业标准,加大分类施策力度,推动物业管理创新和服务提升。健全不同类型小区物业管理行业标准,优化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以街镇为基本覆盖范围的区域物业联盟,充分发挥商品房小区和优质物业企业的引领辐射和示范标杆作用,有效促进区域物业服务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物业治理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积极借鉴国际大都市建设经验
推动构建“四个人人”城市治理共同体
■盛勇强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
围绕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谈三点想法:
一是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个人的权责边界。
二是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要更好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当前,各区在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都有一些很好的项目和做法。但如何推广普及?如何维持持续稳定运营?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要进一步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治理好,把可以由社会来承担的公共事务运转好,从而更好地体现“四个人人”。
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风险保障机制。超大城市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只有把风险托底保障做得更好,才能实现城市让生活更安全、更美好,当然过程中也要量力而行。
发挥社区力量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卢慧文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
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学校力量、家庭力量和社区力量各有分工。学校教育是系统性最强的专业工作,以学业增长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要责任;家庭教育是个性化特点最突出的情感传递,以教做人为主、以爱为主题;而社区力量,虽然没有前两者占据孩子的时间多,却具有独特的补充、丰富、缓冲、兜底功能,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社区里的交往和活动,提供了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以外的其他活动场所,发生在放学后、周末假期这些学校和家庭不一定能够全覆盖的时间段,能够提供一个除了家人和同学老师以外的、较为安全的“半熟人”交往人群,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校以系统的学术教育为主、家庭以个性化教育为主,而社区教育则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性的、不以考试为目的、群体性活动。如节庆活动、艺术体育的联展联演联赛等,把相同爱好的不同年龄的人群连接在一起,建立情感联系。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地区政府充分重视,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应加大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完善社区教育设施,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培育和鼓励有资质、高水平的社会组织入驻社区,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组织参与度更高的各类展示活动,让社区成为青少年在闲暇时间愿意去、喜爱去的学习活动场所。
培育专业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力量,尤其是在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方面。当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正在面临不少的瓶颈和挑战,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断迭代认知和方法,也呼唤社区教育能凝聚力量,发挥独特的作用,共同形成合力。
夯实数据基础
推动基层“数治”
■刘新宇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致公党界别召集人、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近年来,上海重视推进基层治理数字化,积极提供数据支撑,通过“让数据多跑路,让基层干部少跑腿”,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准性、有效性。同时,市、区两级数据也以实时回流方式整合,使各区在基础数据上开发应用,赋能基层治理。不过,相关工作尚处于初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协同治理机制需优化完善;基层能力与实际需求脱节,应用场景不够丰富;基层信息安全管理薄弱,数据安全防护须强化。
为此,建议:
进一步完善数据治理工作机制。一是成立数据治理工作专班。二是提高条线部门数据治理积极性。三是协调相关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四是制定基层数据治理建设规范。
进一步强化数据工作联动机制。一是做实数据官制度。二是强化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三是建立数据应用成功案例的收集与分享平台。
推动保险在城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尧金仁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副总经理
近年来,保险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如开展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医疗责任保险、食品安全保险、城镇居民住房保险、电梯安全综合保险、司法援助保险、外来劳务和家政人员综合保险等,均取得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发挥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推动保险在城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议如下:
做强主业,大力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完善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
深化改革,加强全方位的产品创新和政策引导,营造全社会运用保险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