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访谈都承载着一份热切期盼 嘉定区政协推出“民生热线”《政协观察室》系列访谈,邀请各界人士围绕民生话题展开讨论
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协观察室,履职进行时。”这句口号是《政协观察室》系列访谈节目的开场语。嘉融媒唐勐是该系列访谈的主持人,他告诉记者,《政协观察室》最初是由一档广播访谈节目衍生而来的。
早在2021年,区政协在探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路径时,尝试通过广播平台传递政协声音。正是这次“试水”,让政协看到了媒体传播在凝聚共识、推动问题解决中的独特作用。2023年开始,区政协与区融媒体中心共同策划,将单期访谈升级为系列节目,邀请群众关心关切问题相关提案的提案人、主办单位、会办单位、市民代表做客访谈直播间,展开对话讨论,《政协观察室》系列访谈节目应运而生,让协商民主的“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唐勐见证了政协委员在节目中的表现。他说,直播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节目效果,政协委员有了更大的发声平台。每期节目邀请十多位嘉宾参与其中,角度不同,身份不同,观点也精彩纷呈。
近些年,政协协商中的民生议题比重不断增加,节目聚焦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体医卫、青年交友等不同内容展开,通过上海嘉定App、嘉视频JCMC视频号、调频FM100.3兆赫音视频同步直播。节目至今已播出6期。据不完全统计,播出当日在“阿基米德”电台累计收听账号超过3万人次,嘉视频JCMC视频号累计观看量屡创新高,更引发市民群体广泛热议与多平台二次传播。
节目聊出提案“续集”
第一期《政协观察室》系列访谈播出后,一次关于物业费涨“一毛钱”的讨论,引发了政协履职的“连锁反应”。
2023年9月22日,时任区房管局局长的沈浩平委员与区房产交易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陈静委员作为提案“关于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经营的建议”的联名提案人,在节目中探讨物业行业困境。
“某个小区物业费要在原来基础上上调0.1元,虽然物业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但是物业费涨0.1元也是很困难的。”沈浩平在节目中谈到,物业服务行业属于微利行业,在营收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服务品质,难度很大。因此,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帮助物业企业摆脱疲于维持的困境,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同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而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节目一经播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在政协委员中得到广泛认可。在区政协优秀提案评选过程中,不少委员观看了《政协观察室》系列访谈,纷纷点赞提案,表示委员和承办单位在节目中的探讨引人深思,同时提案紧扣民生实事,意见建议对于物业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转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提案获评当年嘉定区政协优秀提案。
唐勐回忆,第一期节目结束后,沈浩平委员感慨,交流中收获的观点让他思如泉涌,将继续提交相关提案,“第二年他真的提交了新提案。”
节目产生的“涟漪效应”还不止于此。参与节目的龙湖物业管理人员刘宇航深受启发,随后在企业管理App中新增了社区保洁、护理等便民服务。“通过合理收费,我们既找到了新的盈利点,更为社区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刘宇航说。这场始于直播间的对话,化作惠及民生的实在举措。
“金点子”变成“红绳子”
2024年9月25日播出的“青年交友话题”是关注度最高的一期节目。
节目聚焦嘉定区政协共青团界别提出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关注青年婚恋问题,拓宽单身青年交友渠道的建议”,探讨青年交友问题,播出当天吸引近万人在线互动。话题接地气、工作忙没时间谈恋爱等留言不时出现在直播评论区,直播间气氛瞬间拉满,为嘉定区提升人才黏性搭建了情感联结桥梁。
节目中,来自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及相关企业单位负责人讨论热烈。“现在的青年不喜欢传统的相亲见面形式,有父母和中间人,他们会感到不自在。”团区委干部屠啸天在访谈中现身说法,他和妻子就是通过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结缘的,对青年交友深有体会,“许多人在生活中是‘E人’,到了活动中就变成‘I人’了,如何组织好青年人交友活动,是对组织方的考验。”
节目播出后,“工青妇”迅速将建言转化为行动。今年5月举办的“樱为有你会遇嘉缘”联谊活动,用趣味游戏、手工体验取代尴尬的相亲环节,让200多名青年在春日野餐、手作体验中自然破冰。“从陌生人到朋友,环节设计得太巧妙了!”参与者董方欣点赞道。
这样的创新源自节目收集的“青年心声”。区总工会的王学婷介绍:“我们弱化相亲标签,突出兴趣社交,报名人数比传统活动大大增加。”
“下一步我们会开发更多有趣、有益、有温度的联谊模式。”团区委透露,正根据节目留言策划新活动,让青年人才与嘉定双向奔赴。
从“会议桌”走向“聚光灯”
2024年11月29日,又一期“大奖赛、音乐节接连举办,‘流’量如何变‘留’量”播出,陶庆委员作为节目嘉宾感慨万千,此前,他参加过不少政协的专题协商会和调研活动,但是这一次让他对民主协商有了新的见解。
陶庆将感受总结成一句话:《政协观察室》系列访谈不只是换了一个场地,而是让“人民政协为人民”理念,真正从会议室里讨论走向了屏幕前共鸣,从建言资政走向凝聚共识,是协商民主形式的有益拓展和有力创新。
正如陶庆所言,相较于以往在会议室举行的提案协商推进会,《政协观察室》系列访谈确实有诸多不同之处。节目不仅是“场地”从会议桌前搬到了演播厅,更关键的是“形式”变了、“观众”变了、“节奏”变了,进而“效果”也变了。
在这档节目中,协商场域实现了公开化与可视化,协商表达更加口语化与传播化,协商过程节奏快、互动强,协商议题选题新、共情深,协商成效透明化、反馈化。传统的提案协商推进会多是在会议室举行,主要面向政协委员、相关承办单位代表及政协机关,受众有限。而访谈节目的形式,将协商搬上了屏幕,极大拓展了政协协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人民群众能够“看得见政协如何履职、听得到委员的真声音”。
“这种‘云端协商’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民意直通决策层。”市民可以实时收看、留言互动,节目播出后还有二次传播与跟踪报道,委员观点、部门回应都能在更大范围形成舆论回响,也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进程更加阳光、透明。
从“正襟危坐”到“开门履职”,从“单向建言”到“全民围观”,从“委员知道”到“群众叫好”,提案协商办理变得可感可触。正如陶庆所说:“协商民主就该这样热气腾腾!”
今年,《政协观察室》系列访谈新节目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之中,下一步,区政协将组织更多政协委员参与节目,真实记录委员、界别群众与承办单位协商议政、共谱和谐社会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