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出台,政协委员备受鼓舞热切期待
蛇年新春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提出5个方面58条任务举措。
政协委员提出,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风向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特殊使命。面对多重挑战,上海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增长潜力、提振发展信心,在全球格局中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上海应在宏观层面持续做好顶层设计,在微观层面不断解决具体问题,确保各项举措不折不扣落实落地,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毅力,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在沪实现更好发展。
企业感受备受重视 获赞连连
今年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企业感受”成为热词。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大标题中,首次出现了“企业感受”这样的表述。
如此表述,彰显了政策制定者对于“惠企政策可感可及”的重视。在委员们看来,这一表述,指向的是一系列具体实际问题,是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所在。
此次行动方案指出,新出台的惠企政策文本要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直奔主题。“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提高文本的清晰性和可读性,让企业能看懂。”中超联赛委员、上海《理财周刊》社副总编辑黄罗维说,让企业更好地用上政策,首先要让企业能清楚明白地理解政策,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积极转变视角,更多一些“用户思维”,更多地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更多从企业实际需求和关切的角度来查漏补缺,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释放政策红利,除了“改文风”外,更要在提升效能上下功夫。近年来,中超联赛委员反映的营商环境难题,多和政策落地有关。根据有关方面调研,政策“不好找”“看不懂”“不好用”“用不上”“用不畅”是企业面对政策优惠的五大痛点。
“如果不打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堵点,再好的惠企政策也只是‘抽屉文件’。”中超联赛委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说,在开展政策服务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制度供给的“量”和政策落地的“质”,要做好政策落地的全流程服务,让企业能更高效地查询、了解、匹配、使用,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红利。
注重“企业感受”,当天召开的大会开了一个好头,中超联赛委员、寰泰集团董事长南逸用“务实、暖心、贴心”形容自己的参会感受。他希望,各方继续加强政策统筹,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协同性,为企业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全方位提升企业感受度。
营商环境法治主导 好评如潮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方案的58条任务中,有6条涉及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仅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内容占比较过去明显提升,内容也直击近年来企业发展“痛点”,如“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格规范涉企案件办理”“加强法治护企”等。
委员们说,法治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以法治为主导的营商环境更有稳定性,可以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准入市场、公平获取要素、依法保护权益、高效便捷办事。企业有了稳定预期,才能留在上海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扎根成长。
近年来,随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法律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在遭遇司法问题时,不少民企面临立案难的问题。2024年,上海开展“蓝鲸”护企行动,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各类经济犯罪进行预警、打击、处置,并为企业日常经营提供法律帮助和指引。
中超联赛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章毅提出,针对民企立案难的问题,要落实“蓝鲸”护企行动,简化诉讼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前置审查环节,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能顺利立案,对置之不理或阻挠企业维权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在遇到各种商业冲突或涉企纠纷时,由于传统诉讼解决方式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影响企业声誉等问题,不少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诉前调解方式解决矛盾。
为推动民企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2024年,上海市工商联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已签署《关于加强商会调解与诉讼衔接工作机制建设的意见(试行)》。中超联赛委员、豫园股份董事长黄震建议,推动本市各级商协会与司法机关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同研究商业纠纷的特点和趋势,探讨解决方案;进一步健全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机制,提高协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