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见温度,“破冰”入境难——中超联赛侨联界别情暖浦江的提案叙事
发端:“入境难”和“回家难”
2024年1月的申城,寒意料峭。在市两会期间举办的海外华侨华人代表座谈会的现场,旅日学者莫邦富的一席话让会场的讨论热气腾腾。“有一次我到中国出差,一天半夜,京都大学副校长的助手突然给我发微信紧急求助,想让我通过私人关系帮忙解决来华签证问题,因为通过正常渠道40多天办理签证根本来不及!”莫邦富的发言内容,引起了在场20多位海外代表的共鸣。
无独有偶。2024年9月,上海市侨联主席齐全胜在率团出访澳大利亚期间,在悉尼科技大学举办的专业侨团和知名大学校友会负责人座谈交流会上,也有多位海外华人学者反映:很多海外的上海籍华人想“常回家看看”,但是除了签证问题,还经常被回国后的“支付难、出行难、住宿难、旅游难”给难得团团转,希望上海对外开放的“门户”更加开放,进一步为外籍人士来华,为海外华侨华人探亲“回娘家”提升便利度。
带着这些“散装”的线索和初步的想法,侨联界别的委员在微信群里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提议,可以针对外籍华人,设立探亲签证快捷通道;有的指出,可以在外籍人士来华后,有针对性地在入住、租房等方面提供便利化的措施……在这一个个“支招”的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如何能让世界友人感受到更温暖的“城市温度”?
于是,就有了围绕“提升外籍人士入境便利化”这一集体提案的最初动因。
酝酿:从碰撞中汇聚提案“火花”
金桂飘香的10月,带着从界别委员那里汇总来的“火种”,市侨联迅速反应,成立了界别提案工作小组,先后围绕提案优化召开建言献策座谈会,深入基层侨界展开走访调研,收集来自基层“沾露珠”的真实问题,以及接地气的“金点子”。
10月17日下午,华侨事务受理中心6楼的会议室里,10余位侨界代表、海外华人及智库专家齐聚一堂,大家的发言如连珠串玉:
有华人代表指出,对于来华短期旅游的外籍人士可以参考国际上的通用做法发放电子签证,比如针对中国周边的一些友好邻国,对于来华3至5天的短期外籍游客,可以尝试放开电子签证,但目前我们国内的电子签证是以拿到国内邀请函的商务人士为主。
还有些经常往返于上海及海外的侨胞认为,目前国内的很多景区需要在线预约,但实际操作时却不支持外国护照,可以考虑在网红打卡地,尤其是在小红书上热门的旅游景点,为短期来沪旅行的外籍人士预留一些名额,让他们凭借短期的入境签证免预约直接参观,这样可以快速提升他们对城市的好感度。
10月25日下午,为进一步使提案内容更有针对性,市侨联班子成员邀请部分侨联委员,侨界人士、海外华人代表等近20人走进徐汇区康健街道侨联开展联合调研。
侨眷李女士的建议朴素而直接:“我女儿从温哥华回来,说酒店的国际网络太慢,直播上海夜景总卡顿。”而智库专家的视角更宏观:“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会客厅,能否让外籍游客的地铁票,直通苏州园林、杭州西湖?”
思想的碰撞中,提案的轮廓逐渐清晰:这不仅是签证流程的优化,更是一座城市如何用细节书写“开放答卷”的命题。
解题:在政策梳理中破除“裉节”
当提案工作组展开政策图谱,看到的是国家与上海共同织就的促进出入境便利化的政策“网络”:
2023年5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若干出入境管理政策措施的公告》。
2024年4月28日出台《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实施进一步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的公告》。
2024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文旅场所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联合交通运输部等相关单位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交通出行和支付便利化有关工作的通知》;7月,联合商务部等相关单位印发《关于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便利境外人员住宿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4年7月,上海签发首张电子口岸签证: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签发我国首张电子口岸签证,该签证全程网上办理、无需纸质材料、免交护照原件、免贴纸质签证,促进了外籍人员流动便利化。同年10月,上海扩大电子口岸签证试点范围:将电子口岸签证试点范围扩大至浦东新区全域,受惠覆盖面超30万家企业,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口岸开放能级。1个月后,推出进博会出入境便利服务“组合包”。
但在这些政策“加速包”的加持下,仍有未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境外信用卡的手续费如隐形门槛,景区的拼音标识并没有做到全覆盖,国际航班中转旅客的48小时,如何化作感受上海的“黄金窗口”?
把提案提到点子上,找到政策尚未覆盖到的盲区和空白地带,对于界别提案工作来说,确实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答题:在跨界协商中找准“锚点”
众人拾柴火焰高。冬至时节,2024年11月25日,在全市“两会”进入倒计时之际,在中超联赛港澳台侨委员会的支持下,市侨联邀请界别委员、界别群众代表,侨界智库成员、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市文旅局、市外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进中超联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在多方共同参与下,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为集体提案汇聚智慧。
在前期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集体提案的热议焦点已经逐步从“提升出入境便利化”逐步过渡到“提升海外华侨华人和外籍人士来沪以后的吃住行等消费体验”。
“入境是起点,体验才是终点。”座谈中侨界人士的一句话点明了提案的关键。当讨论从签证延伸到“行李寄存的中英双语指引”,从支付便利延伸到“老字号的多语种菜单”,侨联界别委员突然意识到,提案的核心,是让上海的每个“毛孔”都散发友好气息。
市出入境管理局、文旅局及市外办等相关部门围绕相关政策文件及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如:2024年1月-11月,上海边检总站在上海口岸查验的出入境人员达331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91.3%,其中入境外国人超过400万人次,为2023年同期的两倍。上海成为众多免签入境外国人的首选之地,通过免签政策入境的外国人达137.7万人次。
在这些可喜数据的背后,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已经从补足政策的盲区到挖掘外籍人士在入境后的旅行体验所面临的痛点难点。而这次协商座谈会则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作为“有序参与平台、联系界别群众平台、深度调研平台、联动协商平台、凝聚共识平台”的重要作用,让提案的优化方向更加明晰,也更彰显侨界特色。正如智库专家的点睛之笔:“与其说这是出入境提案,不如说是‘城市温度提案’。”
结题:提案受理后的“新春回响”
2025年,市侨联收到了文旅局的“新春礼包”:关于“0712”号提案“持续优化外国游客在沪在华旅行体验,促进入境旅游消费”的答复意见。意见指出,自上海提出“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的战略目标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针对有关建议与入境旅游相关问题作出批示,本市相关部门梳理归纳了入境便利化、支付便利化、出行便利化、信息便利化和应急便利化五个方面18个问题清单,并提出了“六”大专项行动,共21项具体举措。
围绕“优化外国游客在沪在华旅行体验,促进入境旅游消费”形成的“扩大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免签范围”“优化景区线上预约系统、完善线下购买服务”“增加入境便利化措施宣传覆盖面”“针对不同区域国别游客特点进行精细化推介”“推动邮轮旅游等入境消费新模式提质发展”等6项意见建议,市文旅局一一进行答复和办理。
浦江潮起,见证着一座城市如何用提案的“绣花针”,缝补起世界与中国的“时差”。当外籍游客、海外侨胞在陆家嘴举起手机,镜头里不仅有摩天大楼的剪影,更有一座城市向世界敞开的广阔胸襟。这或许就是“侨”的意义:让每一次跨越重洋的抵达,都成为“回家”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