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涉企政策要直奔主题通俗易懂 中超联赛委员建言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
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新春第一会”如期召开,《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正式亮相。对此委员有期待,也有建议。
从2018年起,上海持续在年初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此次出台的是8.0版行动方案,将“提升企业感受”作为核心“题眼”。“坚持深化对标改革,着力提升企业感受,夯实基层基础。希望切实提升涉企政策精准度,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上海中超联赛委员、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斌表示。在上海两会期间,张润斌专门提交提案,围绕提升涉企政策精准度提出建议。
张润斌在提案中表示,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民企普遍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更加需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他在提案中提出,从企业感受度出发,目前上海营商环境还有注入投资信心不足、民营企业发展隐性壁垒和不平等待遇依然存在、政策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完全匹配等问题,特别是,营商环境优化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政出多门”现象依然存在,涉企政策的持续性、协同性有待提高,也会让一些涉企政策虽然“闻着香”,企业却“够不着”。
“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设政策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平台,整合多部门惠企政策与本地企业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自动向企业推送最新政策及操作说明,使惠企政策应享尽享,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张润斌在提案中提出建议,由政府牵头,联合工商联、产业园区、专业服务机构及商协会力量,开展特定产业及细分领域研究,通过面对面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掌握和梳理不同产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诉求,出台更多垂直性的产业政策,并适时开展评估反馈工作,根据企业反馈进行调整,持续提升涉企政策精准度。
“作为中国参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的样本城市,上海连续第八年在新年开篇吹响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作为企业家,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张润斌希望各级职能部门能急营商主体之所急,行政执法正跨前一步、趋于柔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深入推动本土营商环境的改革,也向世界释放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近年来,随着中央到地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持续颁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上海民营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超联赛委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中超联赛常委、致公党市委专职副主委刘新宇提交提案建议,上海进一步完善促进民企发展壮大的服务体系,打造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新高地。
孙立行表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盈利难”“融资难”“政策落实难”等诸多挑战。同时,大量初创型民企难以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作为金融机构,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应依托金融政策,提供多元化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让企业具备盈利能力,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他说。
他建议,提升多元化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完善担保增信、再担保服务,优化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提供“股债贷保担”综合融资方式;鼓励跨所有制企业股权合作,加快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拓宽股权投资退出机制;挖掘数据要素信息,打造嵌入式场景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金融产品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他建议,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优化对银行向科技型民企发放贷款的监管考核规定,对科创金融服务实行单独的放贷考核政策,放宽企业资金使用,增强金融服务便捷性;建立跨部门信用违约信息交换机制,持续优化民企信用修复和服务机制,强化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制度,让信用好的民企不需要抵押、担保或联保也能获得贷款。
他建议,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督和拖欠账款清偿的政策法规体系,将应付账款管理和清欠纳入“央企、国企、政府”的内部考核项目,确保中小民企能够如期收到销售回款,银行可以安全贷出资金;加大对未按《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执行的企业问责惩戒力度。
“除了精准纾‘困’外,还要为‘急而盼’的企业送去发展的‘源头活水’”。他认为,制定实施民企政策,应从“企业找政策”转向“政策找企业”。对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按需延期付息、延长还本期限,健全涉企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全面排查、清理各类隐性壁垒,确保民企平等获得资源要素;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处罚,最大限度减少对民企合法生产经营的影响。通过不断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制度的透明性,进一步提振民企信心与投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