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要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育人机制”
当下,高考已经落幕,2025年“强基计划”人才选拔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近年来,“强基计划”始终聚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现邀请委员与学者,共同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编者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高度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他看来,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拔尖创新人才本身又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替代”的。“要充分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戴立益开门见山地说。
“会有一些从事基础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而也有一些高等教育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中等学校生源问题。”纠正不正确认识,在戴立益看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任何单独的教育阶段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要想提升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效,根本路径就是要进一步打通不同教育阶段的育人机制,保证相关工作的综合化、整体化、体系化。”
戴立益特别强调,要构建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大中贯通培养的整体思路。“加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大学和中学、基础教育阶段、本科教育阶段和研究生教育阶段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稳定化协作。”
据戴立益介绍,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要枢纽的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也正在积极联系“强基计划”等招生改革试点区,探索拔尖人才评价、选拔新模式,并积极推进大中学校协作。然而,戴立益也在系列实践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当前,社会各界还广泛存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不一致的情况。如有将‘优秀人才’等同于‘创新人才’,将‘成绩优异’等同于‘拔尖创新’等误区。”
“厘清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是前提性工作。”戴立益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就是具备“创新”特质,包括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具有“自主性”“坚韧性”的创新品格、对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极致的兴趣等特性。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文件强调,要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2013年,中国科协及教育部共同启动了“中学生英才计划”。该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
戴立益高度评价相关文件的引领价值,他表示,推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更加紧密衔接。“要为甄别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贯通的评价机制。应研制整体性的大中贯通培养的教育评价改革新标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甄别体系和技术指南,综合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甄别。”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拔尖人才选拔培养需破除唯分数论。应进一步加强综合素质评价在英才计划选拔、高考招生中的作用,以评价为指挥棒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戴立益补充强调,在拔尖创新人才多元选拔方式方面,还应做进一步探索,“不能让一些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被限制,甚至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