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支持平台企业转型发展——中超联赛“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重点课题调研报告(辑选)
中超联赛经济和金融委员会
阅读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对于推动上海市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有力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上海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进一步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根据上海中超联赛2024年度协商计划和议政调研计划,中超联赛成立由经济和金融委员会承担的课题组,开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重点课题调研。自2024年5月起,课题组在上海及贵州、浙江等地开展调研,针对平台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主题,多次组织政府部门、专家、企业召开座谈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目前上海平台经济发展及其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并从促进平台企业转型、市场主体能力建设、提升市场监管效能等方面提出建议。
上海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效
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载体,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通过信息技术连接、汇聚、整合多类市场主体和资源,高效广泛地撮合买方和卖方,并促成巨量交易的一种经济模式。它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除了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外,在线新经济则是借助互联网交互技术与各个产业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形成“在线、智能、交互”的新业态新模式。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在线新经济三者的底层特性都是数字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领域的应用,但其所指各有侧重。
十年来,上海在抢抓平台经济新赛道方面多措并举、大胆创新、积极尝试,在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
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9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后,上海积极响应,先后出台多项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数字化转型、在线新经济、“数实融合”等领域发布一系列行动方案,为上海加快发展平台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体系支撑。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6月出台的《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提升数字化转型活力,2021年7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形成了“1+3+1+1”制度体系,全面激发经济、生活、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活力。
优化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2020年4月《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布,首次推出23条政策举措;2023年12月,针对在线新经济发展的痛点和堵点,发布《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继续推出20条政策举措,助力上海在线新经济产业做大做强。
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3年7月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形成了“1+4+5+X”制度体系,构建了支持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展的“四梁八柱”。2024年7月连续出台了《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关于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培育了重点平台企业
上海引育了消费电商、工业品电商、大数据平台和电子支付平台等众多平台企业,将培育壮大平台经济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发力点。
重点平台数量明显增加。上海首批培育重点平台67家,其中龙头型平台17家、高成长型平台15家和潜力型平台35家。引育SAP、美团点评、58同城等国内领军平台企业超过20家,在沪新增投资超过1200亿元。2023年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综合实力百强榜单统计,入榜的上海互联网平台企业23家,数量位居全国城市榜首。
重点平台交易量显著提升。2023年,上海重点互联网平台交易额2.06万亿元,同比增长0.6%,位居全国前列;平台企业的营收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0.64%。23家商贸类重点平台实现交易额2.63万亿元,同比增长8.8%。44家服务类重点平台实现服务收入合计743.88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增速最高,达到16.7%。
三、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
围绕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在完善平台创新生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能等方面持续发力。
平台创新生态逐渐完善。上海平台企业围绕元宇宙、区块链、大模型等新兴数字技术加快实施攻关行动,大模型应用和AI平台生态逐渐完善,部分应用场景具有行业标杆示范效应。如江南制造、宝钢打造了20个5G全连接的工厂,以及协同设计、工业高新图像处理、远程运维等超500个应用场景。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上海市在一批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自主研发完成了分布式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在C919制造供应链体系中应用,大幅提升了国产大飞机的总装制造效率。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近年来,上海市聚焦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加快布局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上海技术交易所已链接全国22家交易场所、44地科技市场合作交易机构,累计服务高校院所、医疗机构超200家;上海技术交易所托管成果超13000项,进场成果9948项,进场成交金额超346亿元。
四、拉动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上海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增长明显,链接了上下游企业、畅通了经济循环、促进了实体经济转型,有效拉动了经济持续增长。
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上海数字经济增加值约为3万亿元,占全市GDP比重已超6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约6900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市GDP比重为14.8%,显著高于全国层面的10%。2023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居各行业第一。
实体经济转型效果明显。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3万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9%。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紧固件轴承、电子元件、医药试剂等产品类别达到千万级,链式服务不断涌现。
五、推动了消费规模跃升
上海通过鼓励电商平台深耕细分领域,并为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电商市场和线上消费新业态获得了较大发展。
电子商务规模增长明显。2023年,上海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B2B交易额2.08万亿元,同比增长4.6%;网络购物交易额1.6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
消费新业态发展迅速。2023年,上海拥有超5.23万个活跃直播间,直播零售额2532亿元,同比增长22.6%,居全国各城市首位。2023年,上海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623.9亿元,同比增长42.5%。
六、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实体企业提供信息撮合、交易贸易、数字化供应链等服务,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企业降本增效。2023年,上海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113.9,居全国第三,超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平均降本8.4%,提质7.14%,增效10.7%。代表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欧冶云商、上海钢联、致景科技、百秋科技、黑湖科技等公司,服务企业超过十万家。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70%,“以诊促转”服务项目完成2237家规上制造业企业线上评估诊断;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项目惠及中小企业6900余家,3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上海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存在的不足
上海在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还存在如下短板和不足:
一、融合发展尚不深入
数字化利用率不高。当前,传统企业产品制造全生命周期主要环节的数字技术利用率普遍低于50%,工业互联网的效益“倍增器”作用难以发挥。已有平台大多采用机器视觉等相对成熟的数字技术,缺少知识推理决策、大模型等高等级工业智能技术,尤其在工艺智能优化、预测性维护及绿色低碳等场景高端数字化技术利用率不高,研发设计和工程仿真类硬核应用偏少。
转型动力不足。传统企业生产经营体系存在路径依赖,缺乏数字化转型的动机与能力,数字化转型难度大。上海企业开展电商交易的占比仅为11%,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平台交易额占比不足6%,西域、震坤行、海智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制造业企业能力不足,工业领域企业线上销售意愿不高。部分传统制造企业反映,推行数字化平台化改革成本较大,企业自身难以承担,加之对数字化转型发展认知不够、金融土地人才等配套政策缺乏,转型动力明显不足。
统计口径不一致。各地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在线新经济统计口径不一,上海对在线新经济进行分类和统计,其他地市对数字经济或平台经济进行统计。虽然上海在线新经济包含了12个产业领域,但也无法完全覆盖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涉及的所有领域,统计口径相对较窄;同时缺乏对平台经济统计指标的明确界定,无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和发布,无法及时掌握相关产业发展态势。
二、转型突破能力受限
美西方“卡脖子”政策严重制约平台产业链发展。美西方通过“断供”“行政禁令”“实体清单”等“卡脖子”方式,刻意把我国排除在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之外。国产数字化软件和硬件的终端集成仍处于应用普及起步阶段,面临系统性短板,我国95%以上的工业网络协议市场、90%以上的高端工业软件市场被国外厂商垄断,尤其是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对国外依赖度强,在航空、船舶、集成电路、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国有工业软件使用率低。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困难。由于受认知、资金、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内、外部的双重挑战。从内部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很难清晰定位自身转型水平和转型方向。从外部看,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和转型风险,外部产业生态支撑不足导致其转型发展难度较高。部分企业反映,数字化转型缺乏预算和缺乏专业技能,实施过程中无法与平台方开展深入和紧密合作、“回报投入比”难控,以及数据安全等问题影响了数字化转型意愿和动力。
三、协同发展仍显不足
政策供给不平衡。部分平台企业反映,对平台企业的扶持政策精准性、针对性、创新性和连贯性需进一步增强;对技术研发、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核心关键领域的保护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对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人才的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对融资需求旺盛、政策依赖度高的企业针对性服务还需进一步细化。在平台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领域,数据治理和合规性、数据共享与开放、技术标准和互操作性,以及创新与监管平衡等方面,施政力度不够,尚需政策引导和法规完善。
行业发展不平衡。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与平台经济融合发展较好,传统制造业与平台经济融合发展尚显不足。调研发现,上海智能标杆工厂数量较少,引领作用发挥不足;部分传统制造企业将数字化视为自动化和信息化,局限于企业内部局部环节的改造,缺乏全链条的数字化意识,数字供应链深度场景挖掘不够。部分传统制造业企业反映,目前平台多赋能于企业业务边缘,尚无深入工艺优化、过程控制等环节,数字化转型深度和广度不够。
区域发展不平衡。上海各区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显示度不足,从整体看上海还缺乏平台经济超级头部企业,核心数字技术处于跟随状态。在平台经济发展较好的浦东新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等区域,融合发展标杆项目较少,宝信软件、云汉芯城、爱姆意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数量规模还较小;拼多多、小红书、得物等电商平台服务工业企业业务刚刚起步;“长阳秀带”“张江在线”“虹桥之源”等产业生态园区尚处建设中。各区在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显示出不平衡,区域间功能分工与协同合作顶层设计不够。
四、市场监管存在短板
违法违规问题依然存在。电商平台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销售违禁品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个别平台投诉举报量依然较大。直播带货等新型电商消费诉求增势明显,如上海直播电商2023年全年有40795件投诉案例,增长率达77%。电商平台存在着承诺不兑现、夸大产品功效、质量不佳、售后义务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消费者权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职业举报等困扰企业和消费者的问题尚无解决方案。
数据泄露事件时有发生。电商平台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不能确保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如人民网多次报道淘宝网用户数据泄露事件。同时电商平台业务流程中存在多个环节的数据安全问题,如企业内部信息泄露、物流供应商系统漏洞、用户钓鱼攻击、账号被盗和木马病毒侵入等,严重影响了用户和企业的数据安全。
垄断问题依然存在。由于“资本力量”主导电商平台,导致平台垄断的现象依然存在。平台借助垄断数据与流量优势,逼迫供应商在自己与对手之间作“二选一”选择;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大数据杀熟”定价规则仍未根治。头部平台扎堆进入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领域,激烈竞争下“烧钱”低价倾销并要求供应商给予最低价等恶性竞争现象频出。平台企业通过协议规则、算法等优势地位挤压平台内商家获益空间,个别企业因未能平衡好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等多方主体利益而引发舆论抨击,如拼多多“仅退款”规则引起“炸店”舆情。此外,网络直播中出现的虚假宣传、低俗表演等乱象破坏了正常生态。
进一步促进上海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海促进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强顶层设计、理顺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环境、强化区域规划及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发力。重点提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优化
支持平台企业转型发展。一是积极引导消费电商平台企业进一步由C端向B端延伸,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由单一生产环节数字化向多维度全产业链渗透,更好促进平台经济转型发展。二是发挥上海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业集聚的优势,丰富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有效扩展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企业的市场空间与竞争力。三是强化“平台+链主”“平台+园区”的转型发展模式和龙头带动作用,鼓励中小企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
提升平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以平台企业核心技术突破为牵引,推动龙头型平台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供应链关联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发挥龙头型平台企业“出题人”引领作用,探索“龙头企业出题+科研院所攻坚”合作模式,“龙头企业研发+链上中小企业协力产业化”成果转化模式。二是实行“平台企业出资挂榜”制度,平台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开展“揭榜挂帅”,突破一批引领平台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关键材料和软件系统。
增强跨境电商平台支持实体企业出海的能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助力实体企业出海支持政策。从强化平台与实体企业合作、出海通道畅通、海外仓建设、出海服务平台打造等关键环节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支持政策体系。二是依托头部龙头平台企业,加快打造上海数字企业出海生态体系,依托龙头企业数字产品搭载其他数字化服务,推动数字企业抱团出海。三是加大上海跨境电商及数字贸易品牌宣传力度,联动市区两级主要贸促机构,积极搭建数字贸易品牌海外宣传渠道,加强上海数字贸易品牌的海外影响力。
二、加强各主体能力建设
强化重点领域重点技术攻关能力。建立“卡脖子”正面清单,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关。上海相关部门可从理念、机制、方法等层面系统研究华为、浪潮、海康威视等优秀企业案例,结合上海实际,总结出科技攻关有效经验,更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技术攻关能力。
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一是重点增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强化平台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有效配置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等上下游资源。二是借鉴工信部牵头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实践经验,搭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接服务平台,同步出台配套资金支持政策,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
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该由政府做的工作一定要做精做实做到位,重点要在营造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该由市场主体做的,要尊重市场规律,大胆让企业去做,提升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二是增强政府的产业引导与支持能力。瞄准平台龙头企业培育、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要素资源保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专项支持政策,提升政府在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领域的精准支持能力。三是明确各区的分工,强化各区协同,发挥各区的比较优势,确定差异化主攻方向。
三、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提升市场监管审慎包容。一是针对平台企业赋能实体经济开展的业务创新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平台企业赋能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鼓励创新,建立灵活弹性的市场监管机制,给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预留空间。二是增强平台的合规意识,全面推进平台企业高质量发展合规提升行动,加强平台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优化合规体系建设,深化平台深度联系机制,完善商品信息、广告审核等流程管理。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一是在资本垄断、产业垄断、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等核心领域,建立以“事中监管”与“事后惩戒”相结合的高效治理体系,对“事中”“事后”的职责和定位要进一步细分。二是提升监管技术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现有的监管手段进行升级和改造,积极探索网络智慧监管,增强对违法行为的发现能力、处理能力和预防能力。加快实现横向跨部门综合监管和纵向跨区域监管,提高跨区域协同监管的工作效率,提升平台企业数据的统计分析。
坚决惩治各种乱象。一是对“大数据杀熟”、虚假宣传、低俗直播等平台乱象,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确保平台经济规范发展,更好赋能实体经济。二是平衡好平台消费者、经营者、从业人员等多方主体利益,防止平台出于“降本增效”目的损害平台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公平秩序,推动平台经济市场发展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