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促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上海经济表现出稳中有进、韧性强、后劲充足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稳外资稳外贸、工业经济结构升级、消费提振等方面压力,反映出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深层次挑战。发展是第一要务,上海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需压实稳增长责任,关键在狠抓落实,把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执行到位,打好组合拳和“十四五”收官战。这里,谈一些建议:
一、全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产业链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是上海工业经济的服务支撑,要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主导,构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产业生态。纽约生产性服务占GDP比重超过了70%,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实际为49%。一是发展高附加值服务。对标国际标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引进国内外专业机构和加强本土企业培育,为制造业提供设计、研发、数据、信息技术、咨询等高价值服务,通过价值和技术驱动,推动实现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蜕变,形成数智化和全球化的新业态。二是布局多模态大模型创新生态。做好数据、算力、算法三要素的布局,构建包含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探索和产业融合的全方位体系,配套建设智能算力网,开发高质量数据平台,打造上海特色数据产业生态并先行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布局赋能行业应用的语料库、垂直大模型及转化训练服务产业,如考虑打造上海医疗特色行业大模型并配套成立相应语料服务公司。三是以汽车、航空/天、电子、航运等重点产业为切入点,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服务转型,提升创新力和敏捷协同力,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四是培育一批开放型、专业化制造业中试平台,助力产业资源就近匹配、科技成果就近转化,尽快产生经济效益。
二、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内外资本加快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要内联外引,千方百计吸引资本落沪。一是发展重点产业提升竞争力。夯实三大先导产业,加快培育高端装备、信息通信、新材料及新兴数字产业、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新材料关乎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推进其与终端产品同步设计、验证及应用。二是邀请科创板上市企业在沪设立总部。要做好人才、融资、环境及产业链等方面的一条龙配套服务,推动上海成为产品出海、投融资及服务全国的桥头堡。三是“出去跑”,全力推进外资招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1—9月,上海利用外资同比下降30.4%,需全力吸引外资,重点聚焦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邀请全球投资者战略投资在沪上市公司,促进外资扩量、提质,近期可多引入中东、东南亚等资本来沪投资。要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落实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要求,率先推出新一轮金融、信息技术、医疗及时尚消费服务扩大开放举措。一视同仁地支持负面清单外内外资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等活动。主动邀请全球产业巨头来沪设立公司,支持设立研发及云服务中心,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腾笼换鸟”。四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民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重大战略部署等相关领域工作。
三、加快发展服务外贸,拓展国际市场
外贸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一是在市场策略上,既要拓展新市场如东盟、中亚、中东等市场,又要尽力稳住欧美市场,推动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电信、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领域研究推出一批新的开放举措。二是要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打造一批服务贸易综合改革开放平台。聚焦数字、绿色等贸易新业务,支持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向服务贸易领域拓展。先行打造临港新片区便捷的跨境数据传输与交易的“国际数据港”和全球数据流转枢纽平台,与更多国际数据平台建立具体合作。三是积极培育教育等新兴服务贸易业态。开发多语言教育产品,提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课程,以及面向新兴市场(如非洲、东南亚)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语言教育课程,实现教育出海。四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组织上海企业参与G20、APEC、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的工商界活动,参与重要国际组织的工作,讲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上海故事”。五是建设完备的国际投资基础设施。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优化外汇管理政策,从审批管制到监测管理转变。引导建立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涉外企业ESG生态体系,形成符合国际标准兼具中国特色的ESG“上海规则”。
四、推进消费供给侧改革,拉动经济稳增长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要抓住人民关键消费需求,发展新型消费。一是发展首发经济。发展首发、首店、首秀、首展等新业态,赋能商业及产品的多样化,提升首发主导企业的供应链地位,将首发经济与城市定位和区域环境结合,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品牌商圈。二是坚持供给创造消费。如布局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与应用,推动消费者对高科技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满足市场对于教育、医疗、家庭、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需求。三是发展健康事业。上海健康产业规模估计超千亿,涵盖健康食品、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健身运动、健康旅游及智能健康设备等多方面。要制定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同时设立健康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和企业。四是统筹、协调全市资源,构建文旅融合大格局。让游客能住下来,体验博物馆、文体、美食等服务,提聚上海人气。五是稳住住房消费。建立上海房地产预售资金保险机制,助力向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平稳过渡。建议政府通过回收库存用于保障用房和调整土地供应来平衡市场。
五、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形成开放合作新格局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重要战略,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协同,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十五五”规划。重点聚焦高端、智能、绿色产业,建立产业生态、产业集群思维,制定布局方案,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重大产业协同、分工协作进行会商,突出区域分工、强强协作及资源整合,培育智能产业的丰厚土壤,推动核心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优化配置,共建新能源汽车和三大先导等产业链体系。二是推动上海发达市场要素服务长三角。推动金融服务一体化,上海贷款利率相对低,可引上海金融“活水”向长三角输出。在贴近产业园、企业集中区域允许银行适当增加支行,通过联合授信、银团贷款等方式服务企业。推进贸易与航运服务一体化,建立区域港口物流协同调度机制,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推行“无纸放货”“同城通关”“一次申报、多边通关”机制。三是加快构建长三角统一的数据基础设施底座。上海可率先制定数据标准及知识库、语料库等规范,形成“上海标准”,打造区块链、隐私计算平台,打通上海及长三角数据应用及共享模式,实现数据要素“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的目标。四是优化风险防控机制,筑牢网络、信息及数据安全网,实现“管得住、放得开”。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快构建长三角征信链,在金融风险、产业链、城市治理、对外合作等领域密切协同,打造中国最安全区域。
六、优化政府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一是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深入清理隐形门槛和壁垒,构建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准入体系,坚决治理乱罚款、乱检查行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维护发明人权益,让上海成为创新服务环境最好的国际之都。二是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氛围。鼓励营造“宽容”投资氛围,吸引并引导长期、耐心资本及国际化、社会投资,推动投资机构在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创新加速、消费升级等方面加大投资,落沪更多面向全球市场的新技术、新机会、新业态和新模式。三要促进政府加快转型从“重审批”向“重服务”转变。简化流程和材料,加大对“独角兽”“瞪羚”等企业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做好“金牌店小二”,持续推动企业“服务包”制度,让惠企政策直达企业,低成本资金直通企业,压减中间环节,降低融资成本。四是打造高端、专业人才高地,完善服务及配套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来得了、待得住、过得好”。
(作者系上海中超联赛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