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若干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为促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扎实做好金融的“五篇大文章”。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激发创新动力的支撑,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上海作为经济金融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强,金融市场齐全,对外开放程度高,拥有强大的科创能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当前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一、上海五大金融的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2023年年末,上海共有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近1800家。2023年年末总贷款规模11.2万亿元,科技贷款余额1.2万亿元、绿色金融贷款余额1.2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万亿元,养老金融规模估计超5000亿元,数字金融规模估计也达到1.3万亿元,估算分别达到总贷款规模的10.7%、10.7%、9.7%、4.5%,11.6%,五大金融总量名列全国前茅,为服务经济结构转型优化,提供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一)科创金融厚积薄发
截至2024年10月,上海科创板上市企业93家,市值15775.04亿元,全国排名第一,其中三大先导产业占比近70%。科创金融体制机制不断优化。2024年1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在机构设立、投资的募、投、管、退等五个方面的优化措施,在股权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已初步发挥作用。上海国资引领科创投资市场。上交所科创板发展日趋成熟,近期证监会又发布了“科创板八条”举措。市国资委推动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先导产业投资母基金,发挥“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产业投资、并购整合、补链强链功能。多家银行设计了“不看砖头看专利”、从“三张表”到“技术流”的科创企业评价体系,建立了“商行+投行+生态”新服务模式。
(二)绿色金融大力发展
截至2023年年末,上海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858.9亿元,占全国10%,全国排名第二。绿色转型稳步推进。陆续出台《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等文件,并发布了绿色金融转型目录,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制度安排。碳交易市场稳步发展。截至2023年年末,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吸引1860多家单位开户交易,现货品种累计成交量2.4亿吨,累计成交额42.2亿元(数据来源: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新法规为碳交易市场带来新机遇》,2024年3月7日发布)。
(三)普惠金融逐渐深入
截至2023年年末,上海普惠贷款户数超80万户,普惠客户获贷率53%(普惠贷款比例的计算方式是惠企业已贷户/所有中小微企业数量,上海的普惠贷款户数超80万户,有中小微企业151万家,假设贷款户未重复,由此计算普惠贷款的比例约为53%),平均利率4.21%,比全国平均值4.78%低57个基点。上海建立了政府增信担保机制(市融资担保基金贷款担保额可达2000万元,2024年安排2.5亿中小微信贷补偿资金;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2024年继续降低担保费率,市融资担保基金按0.5%收取担保费,政策性创业担保免收担保费)和普惠金融顾问制度。设立了包括政府融资担保基金贷款、信贷奖补、风险补偿以及贴息或降低担保费率等机制措施,目前有44家金融机构加入普惠金融顾问团队,初步建立“线下+线上”服务模式。普惠金融服务市场不断深化。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资本金规模已从100亿扩大到200亿元,2023年11月在保余额717.6亿元。
(四)养老金融稳步推进
养老金第二支柱目前主要覆盖大型和国有企事业机关单位,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上海地区销售养老理财产品余额107.8亿元(数据来源:金融监管总局上海局),中资银行养老贷款超过50亿元。养老金融优化资源配置。上海正逐步形成“9073”养老模式(“9073”是指上海提出的养老服务格局目标,即老年人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政府推动金融机构也做出一系列的部署,鼓励通过银行信贷、信托产品和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支持。
(五)数字金融成绩显著
2023年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披露上海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发展指数中排名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数据来源:上海金融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年12月11日发布)。张江金融数据港也已入驻了人行征信中心等近30家相关企业,产业规模估计超过千亿元。数字金融机制和基础不断完善。上海成立了大数据局和数据集团,出台了《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加强行业发展新方向的引领。数据资产要素交易和金融服务已开启。上海已建立数据交易所,初步建立了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争议仲裁等机制。
五大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耐心资本不足、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创新带来风险等问题和挑战,这在上海及全国范围都是存在的,但上海市委金融委已会同在沪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推进各项改进措施。
二、关于上海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建议
上海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在中央和市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进。笔者建议,可采用“整体谋划、协同推进、资源整合、防控风险”的基本方针。
(一)科创金融,加强资本支持与创新金融工具
一是做好科创金融的系统性规划和布局,建议金融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全力推进,坚持完善体制机制,考虑好产品服务、专营机构、企业评价、产融对接、风险补偿等方面内容,做好科创生态布局。二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资源整合。(1)依托银行做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可建立科创企业主账户银行的牵头和全流程服务机制,解决全周期投融资需求和协调多方债权关系。建立白名单机制,强化投贷联动,以投引贷、以贷助投,提升资金循环利用率。(2)发展多层次、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可充分发挥先导产业母基金以投促引、以投促产、以投促创作用。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氛围,吸引并引导长期、耐心资本在沪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资,落沪更多面向全球市场的新技术、新机会、新业态和新模式。丰富退出渠道,大力布局扩大并购基金、未来基金、S基金规模,并支持企业并购发展。大力发展科创指数基金,打造多元化资本产品,活跃资本市场,维护科技企业的价值和提升流动性。三是做好风险防控。(1)建议进一步强化投后/贷后管理,建立完善的“四早”预警机制和风险监测系统,守住风险底线。(2)建立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更注重考量技术、数据资源等核心轻资产价值,并将团队、技术、成果、模式、市场等作为关键因素。(3)加强监管,避免一哄而投、无序竞争从而引发金融风险。对尽责履职可包容监管,在触及红线与底线的领域,坚持“零容忍”。
(二)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产品创新与完善标准和监管体系
一是做好绿色金融领域整体规划。(1)布局扩大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把上海建成长三角绿色债券发行中心。(2)上海先行建立长三角统一的ESG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碳核算碳审计的引导,推动绿色金融政策有效地服务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二是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发展。(1)持续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产品创新,同时提升直接金融的比例。(2)扎实推动提升转型金融的风控能力,加快转型金融机制的持续落地;将发展绿色金融和海洋经济结合起来,加快编制绿色金融“上海指数”,构建特色服务体系,抓住碳定价的历史性机遇,助力打造上海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三是防范绿色金融“漂绿”风险。健全绿色标准体系,加强绿色信息披露机制,强化监管,上海率先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优化绿色投资生态。
(三)普惠金融,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改革。(1)进一步扩大资本金规模,争取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的占比进一步扩大。(2)推进好普惠顾问制度,发挥主办银行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牵头服务,落实好普惠政策。二是深化普惠金融领域的深层次改革。(1)建议完善“政府+银行+保险”合作模式,构建合理的风险共担与利益分配机制。(2)建议大力推进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普惠金融平台建设,率先破解长三角地区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提升普惠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1)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司法协助和创新机制,建立金融借款纠纷快速处置通道。(2)综合应用普惠金融数据要素,完善普惠信用评估体系,提升“能贷、会贷”的能力。
(四)养老金融,构建多元化养老金融体系,推动深度融合
一是做好养老金融体系性规划。(1)上海先行一步,制定规划、出台办法,细化养老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协同发展。(2)进一步发挥财税的撬动效应,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增强投资积极性。二是加快养老金融体制机制改革。(1)建议放宽投资限制,考虑跟投支持第二、三支柱养老基金投资非标类硬科技、新型基础设施中相对稳健、风险可控的项目。(2)打造“养老+金融”深度融合格局,为个人设立养老专属账户,实现“一个账户+N个产品”的金融服务模式。(3)加大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金融支持,建议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尝试收购不良资产并将其改造为养老服务社区。
(五)数字金融,整合数据资源与加强数字风控体系
一是做好数据要素资源的整合。鼓励创新,相关部门推动开展信息共享,打通中央与地方的数据壁垒,实现对本地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二是做好数据底座的搭建。(1)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设立专项基金,助力研发、创新和市场推广。(2)先行完善数据资产评估机制,同时帮助数据要素流通市场全产业、全流程提供各类数据交易服务,形成上海模式。(3)适度超前部署数字基础设施,拓展和深化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三是加强数字金融的风险防范和监管。鼓励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专业、量化、穿透的风控模型,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强大的金融机构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根本保障。亟需建立以客户全生命周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有效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的协同作战和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进入提升能级的关键阶段,要将五大金融融入到五个中心建设中,率先形成“上海标准”“上海模式”“上海指数”,把防控风险作为前提,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多出“上海示范案例”,保持上海领跑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超联赛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