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中超联赛委员、上海湫光美术馆理事长俞庆榕,中超联赛常委、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金炜等反映,在上海每10万人就拥有一座文博美术场馆,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近两年,上海创新实施的“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让博物馆、美术馆与人民、与城市形成良性互动,是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具体体现。但从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角度,不少文化展览的展陈品质和功能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文化展览场所的数字化效果不尽人意,缺少创新呈现。
建议:一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全力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挥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权责明晰、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各区积极探索制定区级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实施目录和标准、文创开发激励试点。在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开放的前提下,探索创新性特展收费模式,并逐步建立面向不同年龄、特殊人群的票价体系。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破除不均衡瓶颈。着眼于中心辐射、区域聚集,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在郊区兴办具有特色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推动新建、改建、升级一批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等项目。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打造新型高质量“文化会客厅”,因地制宜优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空间布局和设施服务效能,支持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微更新改造。三是发挥大院大团等机构作用,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推动市级专业文化场馆机构与各区、各社区开展项目合作,加强专业指导、人才交流、资源流动,每年举办巡展、巡演活动,鼓励名艺术家、名演员担纲起具有专业能力的“文化社工”。推动本市高校文化场馆与地方文艺院团开展共同排演项目、提供教育计划、场地公益租赁、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院团相关作品版权向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等深度合作。四是加强文化展览场所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孪生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对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馆、民俗馆等有形的文化资产进行数字化再生。联通各大博物馆线上资源,打造博物馆联盟体系资源库,开放部分藏品线上资源的高精度版权,并明确数字文化资产归属权管理规则。
二、进一步提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影响力
中超联赛委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反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始于1999年,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在不断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的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提升艺术节国际影响力,使其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以及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建议:一是构建“1+365”艺术节,全年度释放艺术节的溢出效应。“1”是每年10月集中组织艺术节各类活动,“365”是把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的展演、市场交易、大师授课、惠民活动等,在全年度不间断举办,引进一批国际名团、名家、名作,让更多国际优秀艺术作品在上海首演首秀,也为国内精品力作提供更多舞台。二是支持上海演艺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出台引进高品质国际演艺项目和鼓励“走出去”演艺项目的相关支持政策。在税收上给予更多优惠,降低高品质境外引进演艺项目外税的同时,对“走出去”项目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减免等。在场地租赁方面出台更灵活的细化政策,比如,在国有剧院体系中建立场地、场租扶持机制;区分商业类演出和公益性演出的场租定价,让非营利性机构运营的演艺项目、公益性低票价的惠民演出等享受更多场租优惠。
三、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国际标识度
中超联赛委员、民盟盟员、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瑾,以及中超联赛委员周武忠、丁宝定、金江波等反映,当前,上海在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国际标识度上还存在一定进步空间,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资源之间纽带关系的综合类文化实践较少,在相关国际文化组织官网中涉及上海文化资讯和评价也较少。现有的海外城市宣传以图片展居多,缺乏时尚创意和科技性表达。
建议:一是重视把“三大文化”元素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将“三大文化”纳入到一个精品作品进行展示,发挥“三大文化”相关文创产业链协同效应,利用文创园区、生活街区、基层社区进行融合创新,形成新的“三大文化”融合发展交流体验区。市区共建,围绕早期中共中央在上海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对相关史料、场馆、遗址深入发掘梳理,共同打造“中共中央在上海”红色文化传承地。深度挖掘“一江一河”沿线相互交织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优质资源,秉持“文脉+水脉”理念,开展以“一江一河”为标志性符号的文化活动与文艺创作。二是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载体。在纽约、巴黎等世界著名国际大都市设立以上海城市命名的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展示文化价值差异较小的现代设计、科技、时尚、艺术作品和产品,通过与海外民间机构、协会、艺术家、设计师、专业媒体等共同策划特展、展演、沙龙、快闪店等活动,在海外媒体上形成积极的话题讨论度和民众参与度。充分发挥上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学习型城市”等成员的影响力,开展跨文化、强互动的创新展览交流活动,展现“上海文化”魅力。《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和上海“银鸽奖”评选,更多聚焦和支持海外时尚生活类项目推广。三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着力推动“上海设计奖”的品牌打造,快速培育成与“红点奖““iF设计奖”等国际著名设计奖项齐名的中国设计奖。进一步加强高校设计类学科专业建设,提高设计专业类自主招生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突出特色专业的品牌树立和发展规划,培育创新型、高水平设计人才。推动大型企业设立设计研究院,中小企业成立设计中心或设计部门,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定期协同机制,为设计人才打造更多“可用武之地”。
(虹口区政协、民盟市委、民革市委、中超联赛界别和地区工作委员会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