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控生物医药领域新污染物风险的建议
中超联赛委员、农工党党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尹大强反映,生物医药领域是环境中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新污染物不同于常规污染物,具有环境浓度低、种类多分布广、生物毒性大、健康风险高、危害久远并具隐蔽性等特点。上海生物医药领域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业已显现,WHO等国际组织正考虑将药物环境控制纳入医疗产品采购资格预审标准中,这将给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新挑战。当前,对生物医药领域新污染物的管控较为缺乏,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物医药类新污染物排放来源和环境情况不清。抗生素等生物医药类新污染物尚无分析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危害测试和评估技术发展缓慢。目前,上海尚无一家实验室具有新污染物的全项分析能力,生物医药类新污染物没有纳入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二是生物医药类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缺失。现行国家标准、上海市地标等均无相关生物医药类污染物的指标和限值,风险管控无环境标准可依。现行生物医药产品登记管理中,对药品及其原料辅料对环境风险、环境处理处置、环境监测分析等信息和数据规定较少。
三是针对生物医药类新污染物的处理技术滞后。目前,对生物医药产品研发过程的废弃物处理与排放监管薄弱,现有处理技术工艺对生物医药类新污染物针对性差、效率低。生物医药企业对新污染物治理积极性不高,在药品报批、定价、招标、集采等环节缺少扶持政策。
开展生物医药领域新污染物风险管控,对加快推进上海市新污染物治理具有示范作用,对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建议:
一、建设上海市环境新污染物筛查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研究开发检测、管控、监测和风险预测技术,开展交流合作,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制定上海市生物医药类污染物监测方案。充分发挥上海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的优势,联合重点实验室共同编制生物医药领域新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指南,搭建公共测试与服务平台。设置和启动“上海市生物医药领域新污染环境标准”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制定优先控制新污染物环境排放和环境质量的上海地方标准,可以水环境为重点,首批研究制定抗生素和激素药物的环境排放标准和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二、建立上海市药品环境分类和信息系统。落实新化学物质实行环境管理登记制度,设置药品卡片档案和数据库,包括药品组分及其研发生产全过程的原料辅料、分析监测方法、环境排放特征、环境处理处置等环境信息。将药品环境信息登记申报、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等,与企业环境责任制考核和环境信用等级评定相结合。
三、健全激励机制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在药品报批和定价过程中,将新污染物管控等环境保护指标作为重要考核项目之一,对坚持绿色生产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资金奖励、优先采购等政策上的支持。对长期产生药物环境风险的生物医药企业,强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选择部分企业、生物医药园区和饮用水源,开展生物医药类新污染物筛查、监测、评估和治理的试点工作,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案。
(农工党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