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15分钟生活圈建设 激发“人人参与”的活力——中超联赛十四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建言摘编(二)
目前,全市已打造16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实施了5000余个民生项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覆盖率达到82.94%。但是在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多部门协同、充分听取街镇意见的区级统筹还不够有力,尚存在部门“各画各圈”、新旧资源整合不足、功能复合度较低、规划约束力不够、项目难落地等问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居民实际需求不一致、服务适配性不够等现象仍然存在。如,部分街镇居民对规划内的室内菜场需求并不强烈,而居民高度关注的养老服务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品质类服务设施建设短缺。在面向全市20余个街镇居民发放的2000余份问卷调查显示,18.85%的居民认为“与居民实际需求不匹配”,40.6%的基层干部表示“与满足居民需求尚有差距”。居民全过程、全周期参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还缺乏常态化机制和平台,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力度还不强。
为此,建议:
一、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引导更多企业、优质金融机构参与养老市场,加快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共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精品项目,提升社区综合品质,形成全面参与建设的新格局。积极探索公益性设施“自我造血”机制,在确保设施公益性功能的前提下,适当引入市场主体和资金参与设施运维,不断创新可持续运营模式。积极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提升整体服务品质和行业管理集中度,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居住生活需求。健全社会治理的保险应急机制,完善政府购买保险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府和保险公司之间合理的风险利益分担机制,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公共应急服务。
二、引入青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用好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构建“团组织+青年社群”组织矩阵。以地缘、业缘、趣缘等为纽带,深化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社区主理人的联系、服务、孵化和凝聚。进一步发挥中超联赛团青界别、市青联作用,着力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机制,联动人民建议征集、基层立法建议征询、模拟政协提案、政协委员履职助手等工作,让社区更多“沉默青年”转化为“先锋力量”。高度关注关心来沪青年,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行业的一线建设者、管理者,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青年集聚空间,加强青年中心建设,在服务青年中传递城市温暖,在赢得认同中引领青年参与社区治理。依托“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青春社区行动”“青年实干家”等载体,做实青年党员、青年团员、青联委员、青年大学生到社区报到,认领社区公益项目,吸纳汇聚社区治理“青春合伙人”。鼓励青年骨干以专业服务、青年顾问团、青年议事会等形式,参与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工作。
三、依托城市更新,统筹规划中心城区资源利用和商业布局。围绕构建“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在中心城区增加沿街商业和综合服务业。在“一江一河”沿线以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内外的开放空间更多布局休闲娱乐餐饮等场景。结合城市更新,在交通便利的区位增加商住混合的城市空间,同步实现宜居和宜业;统筹规划城市更新区域的商务商业、应急避难场所、公共空间等地区的人防基础设施,赋予人防工程商业功能,扩容市中心商业活动发展空间。打造更多青年人社区,布局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商业模式,提升社区活力。
四、优化新建项目和空间布局,增强五大新城活力和吸引力。在新城产业发展方面,避免单一的制造业和高科技倾向,要看到城市活力来自于人口,而人口的吸引力则来自于服务业。在新城建设中更好地满足相关产业及配套生活服务业中普通劳动者的住房需求;加强学校等公共服务的提供,特别是大力增加高中学校建设,以满足新增人口子女升学需求;新建国际化的大学(包括高级的技术培训院校)和外资医院。打造新城的中央商务区和居住区,提升新城(特别是新城中心)的人口和街道密度,为实现“15分钟生活圈”创造条件,增强新城活力。
(社会法制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