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文博场馆红色文化综合展示效能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反映,上海作为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留下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和红色遗址。按照展示主题和类型划分,本市有29座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类博物馆,另有24座综合性文博场馆内设置了红色文化专题展区,形成了较为可观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集聚规模。在展示内容上,几乎涵盖了从鸦片战争至社会主义建设的各历史时期,红色资源体系完整且丰富,不少场馆实现了展示空间与历史现场重合、呼应的效果,“史”与“迹”结合特征突出。
近期,通过对上海43座革命历史类文博场馆和综合性博物馆相关主题展区的调研发现,本市文博场馆红色文化展示综合体系已初步建立,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有部分场馆在红色文化展示效能方面存在不足,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是展陈模式单一,展示内涵尚有局限。部分场馆的基本陈列多以历史文物、照片静态展示和视频播放单元为主,展示功能流于浅表化,缺少深度体验场景的设计应用。通过对本市15-30岁的学生群体(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等)就上海文博场馆红色文化展区的参观体验满意度进行问卷,在663位受访者中,有26.8%明确表示不满意,其中22.5%的受访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在于场馆“内容枯燥”。由此可见,浅表化的展示模式难以引起参观者的兴趣和共情,尤其是削弱了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此外,目前红色文博场馆的展示内容更强调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价值与贡献,未充分展示这些人物与事件对世界历史尤其是对世界反殖民地、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较难向外籍人士推介,在外事活动中的价值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二是展示规划与管理机制不尽合理。对于红色文化主题展示版块,部分场馆在场景设计、素材选取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比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平民女校”展区还原的部分历史场景,缺乏必要的背景文字说明和参观引导。再如,崇明竖新抗日战争博物馆的版块规划,对本区域的红色资源挖掘不够全面,选取素材未能充分展现崇明红色文化和革命斗争历史。对复旦大学博物馆等高校博物馆的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展示效能普遍受到部门托管机制、维护经费、专职工作人员编制、展陈空间面积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红色文化常设展陈单元缺失等问题。三是数字化效能发挥不充分。文博场馆借助全息成像、增强实景(AR)、模拟实景(VR)、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创造沉浸式互动体验模式,使历史“活”起来,可以更加鲜活、立体、深度展示红色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但调研发现,一些场馆尚未使用数字技术,部分场馆仅使用了电子屏幕视频滚动播放、小型全息场景展示等简单的数字技术,有的还存在数字化技术设备维护滞后,甚至处于实际停用状态。“数字文博”应用的缺失,使红色资源展示仍停留在静态点位展示模式。
由此,建议:
一、加强策展谋划,做好展陈布局,提升展示内涵。统筹全市文博场馆资源,明确各场馆最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策展内容注重“总-分”布局,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的同时,更好发挥各类场馆的既有优势。比如,综合性场馆注重宏观历史叙述,偏向对“史”的展示;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及人物故居性场馆,则立足于对“迹”的展示。通过展陈内容统筹,形成对红色文脉的纵向梳理与横向拓展,纵向梳理注重构建受众对红色文脉“势”的认知,横向拓展注重深化受众对红色文脉“事”的理解。
二、打造上海红色文博游径名录,布局红色资源多领域应用。形成“上海红色文博主题游径名录”,比如,以“建党初心”“抗战精神”“新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浦东风采”等为核心,构建主题游径,每个主题游径关联多个场馆,主题游径名录向社会公布。提炼红色精神的更高意涵,发掘红色文博场馆在外事活动中的价值。比如,抗战主题相关的展馆,可将展示主题进一步提升到全世界人民认同的反法西斯精神层面,便于向外籍游客推介。再比如,施存统、邵力子、李达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留学日本期间,与当时日本的共产主义者多有交往,可通过适当布展,引导来沪日籍人士或使团参观了解这段历史。
三、利用数字科技赋能红色文化展陈,创新红色文旅体验形式。红色文化策展思路布局中,注重利用科技与实景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数字技术+红色历史场景”沉浸式体验。运用数字技术加强各场馆间的互联互通,形成网状导图。比如,以纵向时间轴设计回顾抗战历史,以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主,串联起四行仓库、崇明竖新抗日战争博物馆等场馆,在讲到淞沪战役时,扫展板二维码便可看到四行仓库推介内容,引导参观者到四行仓库继续深入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同一主题下不同场馆的深度链接和互相推介,促进场馆共生共存。此外,在场馆人员配备中,注重引进数字技术人才,加强数字化技术设备维护、操作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民进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