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专业水平
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徐汇区政协委员、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俞洋反映,近期,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上海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约1400份(其中,困境儿童约500份、工作人员约900份),样本覆盖黄浦区、徐汇区、浦东新区、普陀区、杨浦区、松江区和金山区。调研发现,当前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难点:
一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问题突出。问卷调查显示,超半数工作人员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领域的从业时间不超过2年,26%的工作人员有3至4年的工作经验,超过5年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只占19%。从专业资质方面看,与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领域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助理(初级)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等。问卷调查显示,六成工作人员尚未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其中,儿童督导员中未取得相关职业证书的比例为64%,社区儿童主任中未取得相关职业证书的比例为66%,未保站工作人员中未取得相关职业证书的比例为45%。困境儿童的个体情况和家庭生活环境通常较为复杂,可能面临监护缺失、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或心灵创伤,因此对专业社工服务要求较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成效。
二是部门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困境儿童保护工作人员与相关单位的联动有限。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工作人员主要与学校、残联建立了沟通联系,与公安部门、司法部门、医院等保持沟通的比例分别为48%、39%、31%。有约四成的受访工作人员表示在资源协调方面存在困难,呼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打破壁垒,畅通跨部门沟通联系的途径。
三是未保站作用发挥有限,帮扶项目参与度较低。虽然困境儿童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有一定了解,但实际访问率不高,受访困境儿童中曾访问过未保站的占57%。调研发现,能否满足实际需求,是困境儿童会否到访未保站的决定因素,比如,能否提供课外辅导、学习用品、教育资源等;能否给予心理关爱和心理疏导,解决困境儿童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能否确保个人隐私保护,家庭情况不被公之于众等等。此外,问卷调查还显示,尽管上海推出了“桥计划”“爱伴同行”等多种面向困境儿童的帮扶项目,但超七成的受访困境儿童未参与过特定帮扶项目。帮扶项目在满足不同家庭和儿童个性化需求、灵活安排服务时间和频率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由此,建议:
一、多措并举提升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专业水平。针对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领域工作人员,制定实施系统的在职培训计划,重点针对新入职人员,强化困境儿童心理、法律权益、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建立专业资质认证激励机制,提升工作人员获取专业资质的积极性。同时,构建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支持网络,鼓励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困境儿童救助,发挥其灵活性和专业性,为困境儿童提供个性化帮助和服务;鼓励慈善模式创新,通过慈善信托等金融创新方式设立困境儿童资助专项计划,为困境儿童成长提供可持续的资金和社会资源支持;组建社区志愿者团队,鼓励邻里和志愿者参与困境儿童帮扶活动;为困境儿童的监护人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提高监护能力和责任意识。
二、健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跨部门协作机制。组建教育、公安、司法、民政、卫生等跨部门联合工作小组,制定跨部门协作协议,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协作流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并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对困境儿童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更新。
三、切实发挥未保站和帮扶项目作用。根据困境儿童的实际需求,优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功能和服务,设计和实施创新帮扶项目,比如,教育支持、心理辅导、家庭援助等。建立帮扶项目数据库,促进项目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方便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快速匹配合适的项目,让更多有需求的家庭和儿童切实感受到帮扶效果。
(徐汇区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