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中超联赛十四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建言摘编(一)
6月27日,中超联赛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围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建好用好重大科学装置,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议题,开展协商议政。中超联赛主席胡文容出席并讲话。副市长刘多通报有关情况,听取并回应委员建言。中超联赛副主席肖贵玉主持,副主席金兴明、黄震、虞丽娟、吴信宝、寿子琪、钱锋,秘书长黄国平出席。曹振全、曹阿民、张磊、李春忠、邰仁忠、沈柏用、欧阳元文、司徒国海、殷敏、马兴发、杨志刚、常亮、杨蓉等13位委员先后作大会发言,部分委员提交了书面发言。现将相关建议综合汇编,形成两期《建言》供参考。
重大科学装置在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共20个,不仅在数量上全国领先,投资金额也居全国前列。张江科学城集聚光源、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大装置,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装置集群,体现了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2023年底,上海出台了《关于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进一步优化大科学装置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各方普遍认同和欢迎。但调研发现,随着国际环境、国家战略、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化,大科学装置要进一步发挥“国之重器”支撑创新策源“杀手锏”作用,还面临着国际化水平不高、可持续运维支持不足、管理方式有待创新、协同攻关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一是国际化服务水平偏低。以运行最成熟的上海光源为例,2023年国际用户仅占比0.5%,且国际合作项目较少。目前上海尚未依托大装置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沪大科学装置的国际化服务水平有限,据了解,美国能源部的大装置远程服务占比已达到66%,美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配置了专用高速网络和高清视频设备,可实时共享控制平台和实验状态,吸引全球科学家远程联合实验,相比之下,在沪大科学装置的国际远程服务尚未形成常态化。
二是投入主体单一,运维较难为继。在沪大科学装置以财政投入为主,运维经费持续支持不足。目前国家发改委规定的运行费与建设费1:10的配比难以到位,存在“买得起马却配不起鞍”的情况。比如,已建成的超强超短激光和活细胞成像装置,运营费尚未落实;建设中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运营经费也存在不确定性;一些开放运营较早的大装置已进入技术升级改造期,经费问题也导致部分大装置多年未升级。此外,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对于相关人员经费补贴,大装置所属单位补贴有限,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难以稳定人才队伍。2021年,软X射线活细胞成像线站装置人员流失达到20%。
三是现行运管模式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目前,在沪大科学装置主要依托中科院院所和高校的内设机构运维,尚未建立符合大装置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管理激励机制。据了解,北京、杭州、合肥等兄弟城市都已设立专门管理运营大装置的新型研发机构;国际上已建成的一些大装置也主动适应用户多元化趋势,比如,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与重点企业用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提供优先服务、德国国家同步辐射装置设立专门的服务用户部门以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此外,在沪大科学装置考核导向更偏向于支撑基础前沿研究,对于企业或行业的核心技术攻关需求,缺少精准定价和分类服务。
四是社会开放度不够,多方协同机制尚不完备。大装置海量数据的确权、存储、使用等规则尚不清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据开放与共享。已有大装置面向企业的宣传服务意识不够,2023年上海光源用户分析显示,企业用户机时占比仅1.6%,企业对部分大装置的知晓度较低。在沪大科学装置的项目多以PI团队(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申请为主,与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尚未形成紧密的协同机制,“有组织科研”缺少相应的平台载体和机制保障,解决重大根本性科学难题的成果偏少。同时,长三角大装置的集群效应发挥有限,虽在联合联建上有点的合作,但还未形成面上的制度化协同,开展国家战略任务协同攻关力度不足。
由此,建议:
一、深化“大装置+”战略任务布局。探索设立“大装置+”基础研究先行区,支持“大装置+”创新联合体攻关。结合上海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支持大装置集群与在沪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强化战略合作、资源共享,围绕高风险、战略性基础研究方向以及突围紧缺急需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推进“大装置+”数据治理可行路径研究,围绕上海新药研发、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需求,遴选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材料基因组等前沿赛道,推动形成大装置数据确权、使用、开放等管理规则。
二、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设立大装置可持续发展专项基金,参考欧盟“公建民营”资助组合,由政府资本带动社会投资,进一步调动政府、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等资源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成本和风险共担机制。结合“前瞻引领型”和“战略导向型”大装置投入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可采用政府主导、社会资本辅助参与的资助结构;“应用支撑型”大装置则可采用企业投入为主方式,包括领军企业投入和中小企业众筹,更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此外,积极向国家部委争取大装置建设设备工艺设计费的结构调整。
三、创新符合大装置发展趋势的管理模式。坚持“建、管、用”一体谋划,在大装置新一轮建设中,更好兼顾前沿研究与地方产业发展,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管理。“前瞻引领型”大装置建设运行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战略导向型”和“应用支撑型”大装置应强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可采取企业化或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范式。完善大装置考核机制,更加突出对上海科技创策源的贡献度。加快组建大装置用户委员会,形成重点用户清单,主动对接、全程服务。借鉴国内外经验,成立国际化、专业化的大装置专门运营机构,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四、更好激发大装置协同效应。聚焦上海优势领域,持续推动上海光源、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等大装置与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国际人类表型组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紧密合作,支持发起新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揭榜挂帅”机制中,试点设立“项目库、专家库、数据库、人才库”,促进项目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三位一体”,提升长三角大科学装置的集成攻关和梯度转化能力。强化大装置宣传推广,提高企业知晓度。
(中超联赛科技和教育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