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于建设书香上海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考察上海时提出“推进书香社会建设”重要要求。“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围绕打造书香文化新地标、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等积极建言献策,现将朱旗、葛菁、余岚、王海涛、黄罗维等委员建言摘录如下:
一、推动福州路“书店街”转型升级
伦敦查令十字街、东京神保町书店街是国际知名的书店街,也是当地的重要文化地标。上海的福州路被誉为“中国文化第一街”,见证了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崛起与繁荣,鼎盛时期书店多达300余家。近年来,福州路的发展与转型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实体书店数量锐减。随着电商对实体书店的冲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外迁,以及多个地块因旧区改造而封闭,福州路现存书店已仅余五六家,且仍有继续减少的趋势。二是文化业态不够多元。历史上福州路除书店外还集聚了笔墨纸庄、书场、茶馆、戏院等业态,但当前文化相关业态逐渐让位于餐饮等企业。三是品牌效应尚未打响。“上海书展”是市民最喜欢参与的线下阅读活动,书展期间,福州路上海书城往往作为分会场之一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但活动限于书城,缺乏品牌联动。
建议:一是活用历史资源,重振实体书店业态。科学规划福州路城市功能,明确“书香福州路”定位,将其打造为享誉国际的文化旅游休闲区。推动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纪出版集团等相关出版机构回归旧址,重建书店及出版业态,并以“书店+展览”模式展出历史故事、照片史料等。同时,吸引各种新兴书店业态入驻,提供启动资金扶持等,以实体书店业振兴赓续福州路书香文脉。二是突出文化体验,优化街区商业业态。适应数字化引发的阅读习惯变化,引入喜马拉雅、B站、小红书等网络媒体开设门店,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阅读消费新业态。吸引文化用品、老字号品牌入驻,开设茶馆、戏楼、书吧等文化休闲场所,引入滑稽、沪剧、茶艺等体验项目。三是丰富阅读活动,打造文化传播热点。营建书店空间、文化沙龙和新型阅读空间,着力打造全国新书首发和各类读书活动集聚区,并与“上海书展”联动,形成季季有活动、月月有书香的阅读品牌,打造365天的“上海书展”。
二、提升街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
据统计,全市221家街镇馆2024年文献外借总量达到1406.6万册次,占全市“一卡通”文献流通总量的43.2%,但在服务质量、设施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挑战。一是软硬件建设短板。部分街镇馆面积狭小,有的位于小区隔层或老旧小区,设备老化严重;购书经费缩减,2024年19家街镇馆年无新增书刊,占全部街镇馆的9%。二是人员配置不足。街镇馆不纳入区图书馆管理体系,由街道办事处相关科室负责管理运作,工作人员长期处于无固定编制、无专业职称评定状态,外包人员比例较高,流动性大且业务素养参差不齐。三是服务水平有限。部分街镇馆存在台账数据缺失、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馆藏书刊尚未全面实现RFID芯片加工,有近半数尚未配置图书自助借还设备,与深圳市图书馆书刊100%芯片加工相比,难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
建议:一是强化经费和人员保障。根据《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条例》要求,结合《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进一步明确街镇馆的经费投入标准和保障机制。建议每年带帽下达文化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区级总分馆建设,在区级总馆的指导下推进街镇馆的资源建设、设备更新和阅读推广服务。图书采购、硬件升级等专项经费采取市、区、街道共担匹配的方式。制定街镇馆人员配置的量化标准,建立非编人员职业水平评定机制,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二是明确定位,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统一铭牌、路标等方式强化街镇馆身份标识,明确其作为区级总分馆及市图书馆成员馆的地位。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定期评估和考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三是整合平台,建立市-区-街镇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将公共图书服务纳入到15分钟生活圈建设评估体系。在“随申办”等官方平台开通全市公共图书馆的预约查询服务,上线读者评价系统。支持街镇馆开展数字化建设,配置图书自助借还和数字阅读设备,与市、区总馆资源共享,开辟更多数字化阅读场景。
三、打造徐家汇藏书楼“海派源点”品牌
徐家汇藏书楼作为上海历史文化传承的瑰宝,当前在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短板,文化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建议:一是深化藏书楼的文化内涵挖掘与展示。运用高清扫描、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对馆藏西文报纸进行深度数字化处理,建立功能完备的在线数据库,提供全文检索、智能推荐等服务。基于馆藏报纸内容策划系列专题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互动、历史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生动呈现上海的文化开放历程。二是强化品牌建设与多元推广。举办“海派文化国际论坛”“藏书楼文化节”等大型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文化名人和媒体参与,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国际文化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交流合作,举办跨国文化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将“海派源点”品牌推向国际舞台。三是优化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联合周边的徐家汇天主堂、徐汇公学旧址、土山湾博物馆等文化建筑,精心设计“海派文化溯源之旅”等多条文化旅游线路,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推动文化企业、创意工作室、高校等共同组建“海派源点文化产业创新联盟”,联合开发以藏书楼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等。四是提升文化体验与服务质量。按照国际标准对藏书楼内部空间进行改造升级,划分展示区、阅读区、互动体验区、休闲区等功能区域,采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如虚拟现实(VR)体验上海近代街头景象、多媒体互动墙讲述历史故事等。
(民盟市委、民进市委、虹口区政协、徐汇区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