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于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守好安全防线,始终是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两会”期间,中超联赛委员就建设更高标准、更高质量韧性安全城市建言献策,现将黄宏伟、汪世龙、朱建伟、焦正等委员建言摘录如下:
一、完善城市地下空间防淹措施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台风叠加暴雨、潮汐等造成的自然灾害,考验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承压能力。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地铁是市民出行量最大的交通载体,地铁附属的地下商街、走廊与地面街市形成叠加复合、交融互通的人流空间。当前,城市防汛防台与地铁防淹防灾的配套措施协调还不够清晰,现行建筑设计标准中缺少“防淹”的相关规定和标准,防汛排水有章可循,地下防淹设堵举措不足,防汛的“排”和防淹的“堵”尚未有效系统结合,而且地下空间入口或通道口设置防汛特型产品缺失,地铁防淹门是目前应对洪水倒灌最有效力的产品。
建议:一是率先启动超大城市城区防淹标准研究。由市政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水利、建设、施工、监理、科研检测机构等相关专业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契合本地实际的城区防淹设计或施工规范。二是实施提升城区公共设施防淹能力安全工程。由交通部门会同申通集团等共同筹措专项资金,以地铁地下建筑为试点,在薄弱区域增加防淹设施,实施公共设施防淹能力安全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地下人行道、公路隧道、地下商业广场、地下停车场以及地下管网、地下民防设施等城建公共设施。三是支持防汛防灾新产品研发使用。科技、经信等部门可把地铁防汛防淹相关产品的新成果列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政策扶持范畴,有利于促进相关制造型企业加入创新赛道。
二、加强隧道内电动汽车火灾防范
与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电动汽车不仅自燃率较高,而且具有初期难发现、火势迅猛、爆燃风险高、烟气毒性大、扑救困难等特点。前不久,北横通道发生一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引发社会公众对于隧道内火灾的担忧。城市交通隧道车流量大、与地面连接的匝道多,一旦隧道内发生火灾,将对人员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并可能造成严重财产损失。然而,现有城市隧道和地下空间的规划、安全概念、指南或标准主要基于应对传统燃油汽车的风险,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主要依靠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电池起火时电解液喷射,形成强烈喷射火,燃烧速度极快,还易引发横向多点火源湍流燃烧,引燃相邻车辆。在城市隧道狭窄空间限制及通风系统的影响下,火羽流特征和烟气迁移规律更加复杂。
建议:顺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重新评估隧道通风排烟设计和消防设施标准。针对隧道内电动汽车起火燃烧特性进行基础性研究,开展消防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通过共享锂电池监测数据,做到有效早期风险预警;精准预测烟气逆流等现象并通过烟气控制,防止火灾蔓延;防止电池燃烧带来的电击、爆炸以及复燃风险,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火灾后尽快排除有毒烟气和关注水污染问题等。同时,顺应新能源电动汽车发展趋势对隧道安全运营需求,重新评估城市交通隧道通风排烟系统设计和消防设施设置标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加强实战化演练。
三、推动保险机制介入高层幕墙安全管理
当前,上海的玻璃幕墙建筑总量超过1.3万栋,其中,1990年以前建造的已超过国家规定的25年设计使用年限,2000年以前建造的普遍出现不可逆老化现象。近年来,上海玻璃幕墙坠落事故时有发生,且多存在责任追溯困难、赔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受害者权益难以保障,也缺乏有效的预防和维护机制。目前,针对住宅外墙的保险保障主要包括:外墙综合保险、IDI模式(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企财险模式和公众责任险模式等。部分城市已对住宅外墙进行保险试点,但在高层幕墙领域尚未广泛应用。
建议:一是健全高层幕墙安全监管体系。引入具备资质和专业能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高层幕墙的结构安全性、材料老化程度、连接件牢固性等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调整保险费率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专项保险机制。研发专门针对高层幕墙安全的保险产品,涵盖幕墙修复、第三方损害赔偿等内容,并制定合理的赔付标准,简化理赔流程,确保赔偿及时到位。针对不同类型、使用年限、地理位置和维护状态的高层幕墙,可提供多样化保险方案,提高保险产品的适应性和覆盖率,还可以将保险保障与定期维护相结合,推出责任追溯保险等。政府可提供相应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支持。
四、提升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管理水平
截至2024年,上海拥有超过100米的建筑?超过1300栋。超高层建筑内部空间复杂,人员密集,电气设备繁多,火灾发生概率高,由于高度和垂直交通的限制,一旦发生火情,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难度大。部分超高层建筑的物业管理缺乏专业性,消防通道不畅通、灭火系统维护不及时、电气线路老化等问题在老旧高层建筑中普遍存在。
建议:一是建立智能化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在建筑内部布置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对结构应力、温度、湿度、电气设备状态等关键因素和风速、地震动、空气质量等外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智能预警模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和调整运行策略。二是部署智能火灾监控系统。通过热成像、烟雾传感器及AI算法自动识别火灾风险并定位火源,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实时人流监测数据,为人员提供最优疏散路径导航。引入应急电梯定位和救援系统,确保突发情况下快速响应。三是强化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为超高层建筑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实时同步建筑的物理状态与虚拟模型,便于“远程监控”建筑内部运行状态,也可以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灾害模拟与应急演练,优化安全策略。
(民盟市委、九三学社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