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中超联赛十四届十三次常委会议建言摘编(一)
7月30日,中超联赛举行十四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围绕“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专题协商议政。中超联赛主席胡文容出席并讲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通报有关情况,听取并回应委员建言。中超联赛副主席肖贵玉主持,副主席陈群、金兴明、黄震、虞丽娟、吴信宝、寿子琪、钱锋、邵志清出席。陈学军、厉震林、于雪梅、于秀芬、金江波、刘新宇、赵丽佳、陈海波、祝学军、谷好好、洪清华、杨蓉、林丽平等13位委员先后作大会发言,部分委员提交了书面发言。现将相关建议综合汇编,形成两期《建言》供参考。
文化新质生产力正为城市注入新动能。近年来,上海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从各细分领域来看,2023年,全市网络游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50亿元,在全国占比超三分之一;网络文学产业销售收入逾100亿元;网络视听相关产业销售收入逾2200亿元,平台用户约5.1亿,覆盖全国近一半网民;上海网络游戏企业持续推出新作,获多项国际知名奖项,在全球引发中国文化热潮。由此可见,与数字经济、互联网等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增长亮点,积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有益于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赋能效应和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
一、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艺术,打造独特数字城市文化名片
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底蕴、创新活力等元素进行整合和呈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不仅是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吸引国际关注、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
建议:一是强化数字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应用。借助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承上海独有文化遗产,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将上海的历史建筑、博物馆藏品等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呈现。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深入挖掘上海历史文化,将其转化为数字故事、数字游戏等新型文化产品,支持企业品牌、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艺术作品,展现上海文化创新力和创造力。二是构建整合各方资源的数字文化大平台。上海现在不乏各类小而精的数字文化平台,但尚无政府主导具有整合及搜索功能的数字文化大平台。可通过建设数字文化大平台,汇集各类文化艺术机构线上平台入口,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文化服务,并向全球用户开放,让更多人了解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二、推进电影产业数字化升级,高标准打造“电影之城”
当前,国内电影行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特效、后期制作等领域专业人才稀缺,小型制作公司资金链压力大,产业链上下游亟需重新审视和调整商业模式,以适应数字流媒体带来的全新消费习惯和市场环境。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近年来,上海电影市场的票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影院数量等各项数据位列全国城市第一,身为“中国电影摇篮”的上海,应在推进电影产业数字化升级方面持续领风气之先。
建议:一是引入后期制作与宣传发行知名企业,完善电影产业链。针对当前上海缺乏规模化后期制作公司的情况,大力吸引知名影视后期公司入驻,免去本地导演长期在外进行后期制作的困扰;引入知名宣传发行公司,与本地流媒体平台等建立宣发新体系,让影视项目拥有高质量的本土服务。鼓励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等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支持虚拟制片新技术(将真人拍摄与计算机生成视觉效果相结合的电影制作方式)研发应用,在促进全行业降本增效的同时开创电影产业新格局。二是为电影拍摄制作提供便利条件,吸引更多影视项目落地上海。通过一站式服务降低拍摄许可成本,为电影在部分场地取景(比如,航空、医疗、公安及热门场所等)提供快速审批通道,让有意愿在上海拍摄的项目免除转场顾虑,将更多拍摄时间与成本留在上海。针对当前影视行业场外资金撤离、业内资金不足的情况,推出引导基金、版权抵押、融资担保等多项服务,对影视项目在上海实施落地成本部分返还,增加影视项目注册在上海的意愿。三是高标准建设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打造“电影之城”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依托沪上专业影视院校,联合全球顶级业界、学界专家和机构,打造高质量影视孵化平台,建设有院线资质的“国际电影院”和“大师工作室”,使上海成为国际电影文化交流驻泊的“码头”。结合上海电影产业发展实际,开展有关电影金融、新质生产力研究与应用、IP产业链构建、上海电影评论与评价体系等相关专题研究,为上海电影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三、打造数字文旅超级场景,培育文旅最优营商环境
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已成为当下文旅产业的“热词”,文化和旅游在深度融合中迈向“场景化时代”。近年来,上海打造了一批“新空间、新产品、新场景”,为市民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都市文旅体验。
建议:一是培育更多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新场景,激发国潮对文化消费的带动作用。探索“戏曲+”跨界融合,在商业街区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戏曲元素,比如,设立戏曲体验馆、提供戏曲服饰试穿、戏曲化妆体验、戏曲唱腔教学等服务,让游客亲身体验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让文艺院团融入到全市文化创新战略中。同时,对待新萌发的演艺新场景,在演出审批、技术支持等方面做好政策加持。二是强化场景体验思维,提升老字号品牌运营能力。当电商成为主力销售场景时,老字号实体店铺的功能需重新定义,通过场景重置,拓展消费者体验老字号文化的空间,有条件的老字号可将制造工厂拓展为观光工厂,成为亲子文化消费、游客在地化文化体验的新增长点。三是推出整合多种单项文化资源的“打包文旅产品”。目前,围绕顶级体育赛事、顶流文化演出、世界性节展等“上海唯一”文化资源的“打包文旅产品”还较缺乏,需要精心设计、专题开发、整体运营,推出“爆款”文旅产品。
(中超联赛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