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建议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手段。“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围绕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建言献策,现将江敏、谢国群、吴心宏、陈华等委员建言摘录如下:
一、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高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存在堵点:一方面,高校(理工类)本科阶段学生难以适应企业需求。诸多制造类企业需要既具有理论专业知识、又能解决工程问题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如设备维护管理岗、现场技术支持岗、现场质量工程师等,要求应聘的本科学生具备较为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强度,能够驻扎生产现场、配合车间流水线工作强度、接受倒班制等。而调研发现,不少本科毕业生的传统理念认为自己是本科,不是高职,就应该在办公环境更好的写字楼内朝九晚五工作,不愿意在生产一线的岗位就职。但想要与更高学历的毕业生(硕博毕业生)竞争科技研发类研究岗位时,他们的竞争力又明显不足,导致就业面临困难。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条件有难度。每年在学生大三的实习期,校方希望对接企业安排学生参与实践工作,但企业由于没有预算用于安排学生食宿,又遇到企业冲业绩的关键期,接待意愿不强。
建议:一是顶层规划推广中本贯通模式。在部分高校适度扩大中本贯通招生规模,学生从中等职业学校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再到本科高校,此过程中,既培养学生职业教育阶段实操能力,又能积累更多理论知识,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深度构建有组织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校内外资源支持,构建高校与产业联盟企业集群开展长期人才培养的沟通协作机制。明确院校和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利益诉求,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模式,双方应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来明晰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充分保障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权益。邀请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院校专业布局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的人才供应总量仍然存在缺口。调研数据显示,上海三大产业“十四五”人才需求总量约100万人,未来五年需年均新增约10万人,而目前上海高校每年培养三大产业人才不足2万人,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产业发展所需匹配度不足,人才结构问题较为突出。又如,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匹配度不强,如,嘉定区内现有6所职业院校,涵盖工科、艺术、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在专业布局与建设上未能充分对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医疗设备等产业集群的需求。
建议:一是优化院校专业布局。联合上海众多高职院校,对接各区产业布局,形成职业教育联合体,通过引导高校有意识地合力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侧重,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三大产业专业建设格局。比如,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加强与徐汇等以人工智能产业为特色的区域沟通协调,根据企业服务需要,对接高校调整、配置相关专业课程或技术实践基地,产教协同全面培养适应性人才。二是创新开展多元化培训。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行学制教育与短期培训同等就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建立职工培训机构,利用好企业的生产型设备、生产资源和产品素材等,面向本单位的企业职工,包括产业链中关联度较高的中小微企业职工开展培训。
三、打造产教融合的示范点
发挥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平台作用。一方面,将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前沿技术和规范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深度变革。另一方面,提升职业教育引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建议:一是推动长兴岛海洋装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长兴岛海洋装备龙头企业资源优势,进一步鼓励崇明区和本市职业院校与长兴岛上江南造船厂、振华港机以及一批海洋装备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攻克关键技术和工艺,制订行业标准,开展国际合作等。在目前江南造船集团试点的基础上,将现代学徒制拓展到长兴岛上更多海洋装备企业,采取校企联合招生,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厂”,积极探索具有上海特色的多层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与长兴岛海洋装备企业合作的职业院校加强与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英国IMI资格证书等项目化合作,推动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落地。二是产教融合促进老字号发展。上海一些高校和老字号企业也有开展产教合作,如华东理工大学与邵万生、老大同等。但是,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度等方面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问卷结果显示,有过校企合作的企业占比47%,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研发是相对常见的合作内容,但很多合作都停留在战略协议或挂牌层面,具体落地项目较少。建议以项目小组形式将高校创新理念和研究成果转化为老字号企业技术和产品,推动产品研发、技术研发落地等,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鼓励老字号企业与高校或职业院校共同定向培养专项技术或创新人才,不仅仅为企业提供科研等项目支持,也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基地,对于成熟项目进行孵化落地;鼓励企业输出业界导师到学校,促进其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解决学校理论与实践脱节、科研技术能力转换不足等问题。
(民盟市委、九三学社市委、徐汇区政协、中超联赛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