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岸电应用新高地
岸电是指船舶在靠港期间关闭燃油发电机,转而接入陆地电网供电的技术,主要服务于集装箱船、邮轮、散货船等大型船舶,目的是减少船舶在港期间的污染物排放及噪声污染。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研究,船舶靠港期间污染排放占港口空气污染的40%以上,而岸电技术可减少此类排放90%以上。中超联赛委员、民建会员、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李琛浩反映,近年来,我国岸电产业在政策驱动下呈现跨越式发展,2019-2023年岸电市场规模从1269.4亿元人民币增至162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4%。上海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已建成“两纵一横”岸电网络,覆盖苏州河、大治河等内河航道。截至2023年底,上海累计建设岸电设施109套,总容量2.2万千伏安,为15个码头供电269.92万千瓦时,全港岸电使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累计服务船舶5.6万艘次,同比增幅超300%。但本市岸电应用亟需破除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用户层面的阻碍。
一是地方补贴政策可持续性面临考验。《上海市鼓励靠泊船舶使用岸电扶持办法》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虽将岸电电价补贴延长至2025年,并对国际集装箱码头用电差价实施全额补贴,但船公司担忧政策退坡后成本压力激增。散货船岸电改造一般需200-500万元/艘的初始投入,中小船东普遍面临融资渠道狭窄难题,企业改造意愿弱。
二是电压频率适配矛盾持续凸显。国际船舶普遍采用60Hz电源,而中国电网为50Hz,需加装变频设备。2023年上海港因电压不匹配导致的接电失败率达18%。多电压等级兼容需求(380V/50Hz至11kV/60Hz)对变压变频技术提出更高要求,而船级社认证标准差异及接插件规格不统一也进一步加剧了设备兼容难度。同时,数字化协同能力不足制约效能提升,2023年岸电使用协议签订率不足30%,人工协调模式导致部分设施利用率偏低,智能化调度系统建设迫在眉睫。
三是使用效能与协同水平有待提升。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泊位岸电覆盖率已达90%,但实际使用率不足40%,部分码头出现“白天用电高峰避用、夜间低价时段集中用”的行为。此外,部分船东认为使用岸电影响靠泊效率,且培训成本高,操作安全隐患频现。根据上海海事局2023年检查数据显示,30%的岸电事故源于船员未接受标准化培训,典型案例如电缆接头过载损坏导致供电中断,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威胁港口作业安全。还有部分港口为留住客户默许船舶违规使用柴油机。
由此,建议:
一、加大绿色金融支持,优化收益分配模式,提升船公司改造意愿。针对老旧船舶改造设立阶梯式补贴机制,对2030年前完成改造的船舶提高补贴比例,允许分期支付改造费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可发行相关碳中和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岸电改造项目,允许港口企业通过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对使用岸电的航运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或税收抵扣优惠。在特定区域试点船舶碳积分交易,允许船公司将岸电使用量折算为碳配额,与钢铁、化工等高排放行业进行市场化交易,为每艘船舶创造减排收益。组建上海港岸电联盟,健全船公司、港口、电网三方收益共享机制,可按照船舶减排收益(50%)、港口服务费(30%)、电网售电利润(20%)的比例进行分配,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收益闭环。
二、推动技术标准体系升级,加速智慧转型。上海港联合江苏太仓港、浙江宁波舟山港等港口联合发布岸电技术规范,强制要求新建岸电设施支持50Hz/60Hz双频转换,加大国产变压变频技术研发投入,开发模块化、可扩展的岸电设备,降低对进口技术的依赖。依托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政策,开发智能调度平台,整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到港预报、电网负荷实时数据及码头作业计划,实现岸电资源动态分配,提升设施利用率。
三、深化区域国际合作,吸引更多船舶停靠上海港。以上海港为支点,与新加坡港、洛杉矶港签订合作协议,重点突破岸电碳积分跨境互认。针对使用上海港岸电的国际航线船舶,给予优先靠泊权和港口费减免优惠,吸引更多船舶选择上海港作为中转枢纽。依托“一带一路”港口合作机制,向东南亚国家或地区重点港口开展高压岸电技术示范工程,输出中国主导的智能岸电技术标准,推动国产设备出口,形成技术标准与产业链协同出海格局。同时,上海海事局联合专业院校开设岸电操作员认证课程,将岸电操作纳入船员适任证书考核体系,并在洋山港、外高桥等枢纽码头建立30分钟应急响应圈,部署移动式岸电检测车,重点解决电缆故障、电压不稳等突发问题,降低岸电事故率。
(民建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