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兴运动项目 释放上海体育消费潜力
刚刚在上海圆满落幕的F1中国大奖赛,不仅以超22万人次现场观众刷新去年观赛纪录,其“文体商旅展多业态联动”的溢出效应,更是点燃全城激情,打造出大型赛事与城市经济共生的新模式。民进会员、上海体育学院期刊中心主任吴坚反映,近年来,包括赛车在内的诸多新兴运动项目深受年轻群体青睐,其消费潜力大、产业融合属性强,可以为体育消费注入强大动力。2024年在上海举办的奥运会资格系列赛(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攀岩)就充分展示了新兴运动项目对年轻群体和社会中坚力量的吸引力。据统计,赛事吸引4.5万余名观众,直接经济影响6.43亿元,现场观众中半数以上年龄在15-35岁,亲子家庭成为观赛主流,为新兴运动项目培育了更年轻的“Z世代”爱好者群体。而F1的现场观众中,40岁以下占到七成,这些人群消费意愿强,更注重消费体验。由此可见,发展新兴运动项目不仅有利于推动上海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也可以提升上海对年轻群体吸引力,通过扩大新兴消费,释放重点领域消费潜力。但与世界同级别城市相比,上海在新兴运动项目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赛事资源供给有待提升。飞盘、桨板、匹克球等项目都已具有明确的国际体育组织归属、清晰的项目规则和完善的赛事体系,但上海有关方面与上述及其他国际单项新兴运动项目组织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在国际赛事引进、优质资源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比如,新兴运动项目赛事总体供给数量不足,2019年、2023年、2024年我市举办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中,新兴运动项目赛事占比均不足5%(分别为4.3%、3.4%、4.5%)。此外,我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举办过国际七人橄榄球赛,纽约、巴黎、大阪都举办过APP桨板世界巡回赛,洛杉矶、巴塞罗那、伦敦均举办过SLS街式滑板世界巡回赛,相比之下,在上海举办的顶级新兴运动项目赛事较为缺乏。
二是新兴运动项目配套设施不足。新兴运动项目对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等要求较高,但上海目前新兴运动项目的场所及配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比如,滑板运动需要选址适宜、设计合理、质量合规、设施完备的滑板场地,据日本媒体报道,仅东京地区就拥有40家滑板公园,而2024年上海的滑板公园数量总计不到20家,且各区分布不均。2024年“来沪动”APP中定点合作的600余家体育消费券发放商家中,滑板与攀岩的定点场馆分别只有6家和4家,与市民需求难以匹配。
三是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新兴运动项目赛事的举办能够有效带动赛事相关消费。根据美国体育与健身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匹克球是近年美国增长最快的体育运动,2023年美国匹克球协会的会员人数达7万人,2023年美国匹克球全国锦标赛打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匹克球派对,吸引2.5万余名观众参与,产生超过1千万美元的经济影响。当前上海新兴运动项目相关市场主体大多成立时间不长,缺乏完备的产品体系和运营经验,运动器材装备等产品研发创新速度滞后于消费需求,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与多样性有时无法得到保障。比如,上海FLY等国产滑板品牌虽然快速发展,但起步晚、市场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较为小众,在市场占有上远远不及Supreme、Vans等国际主流滑板品牌。
上海是F1中国大奖赛的举办地,2024年奥运会资格系列赛、FISE世界巡回赛也在上海举办,上海具有良好的新兴运动项目发展基础,由此,建议:
一、制定新兴运动项目专项发展政策。针对新兴运动项目,制定出台发展规划、赛事引进培育、资金扶持补贴、项目推广普及等方面的专项政策内容,统筹发展资源布局,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引领新兴运动项目释放更大潜力。将新兴运动项目纳入上海体育赛事管理创新体系,加大对相关赛事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海派特色的自主品牌赛事。
二、加大引进国际顶级新兴运动项目赛事。加强与国际冲浪联合会、世界轮滑联合会、世界飞盘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以及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美国极限飞盘联盟等商业组织的联系,建立良好交流合作关系。发展体育总部经济,吸引国际单项新兴运动项目组织在上海成立总部或设立分支机构,以市民需求、产业带动为导向,加大引进一批与上海城市气质相符合的国际顶级新兴运动项目赛事,比如,红牛UCI泵道世界锦标赛、世界飞盘锦标赛、SLS街式滑板世界巡回赛、世界霹雳舞锦标赛、国际攀联世界杯等。同时,建立新兴项目发展监测机制,定期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市场情况和舆情热点进行分析,预测项目发展潜力和市场,促进新兴运动项目普及,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
三、深入挖掘新兴运动项目消费潜力。重点关注“Z世代”人群,提供更多时尚、个性、品质的新兴运动项目消费选择,支持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新兴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扶持一批灵活多样、市场潜力大的新兴运动项目中小微企业,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由传统运动鞋服向新兴运动项目装备延伸,加速新兴运动项目相关体育用品高端细分品牌发展,提升消费意愿、培养消费韧性。
(民进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