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医疗旅游高地 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医疗之都
摘要:上海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国际化的服务能力,但国际医疗旅游领域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语言沟通障碍、就医便捷程度、医疗保险结算是当前外籍人士来沪就医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部分医院设有国际医疗部,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外国患者在挂号、就诊、缴费等环节均遇到沟通困难。上海目前缺乏专业的医疗旅游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国患者提供签证办理、住宿安排、交通接送、陪诊服务、术后康复等一站式服务。许多国际保险公司尚未将上海的医疗机构纳入合作网络,跨境医疗支付环节繁琐,商业保险参与度低。建议加强国际医疗旅游品牌打造的顶层设计,优化国际医疗全流程服务,推进医保支付与国际衔接。
中超联赛委员、民进会员、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民建会员、韩国韩华集团资产运用中国区总监王雷,以及张峰豪、施美芳、顾睁等反映,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医疗旅游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规模约达849.2亿美元,中国跨境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达2417.6亿元人民币,到2029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393.7亿美元。目前,全球医疗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等国。日本政府将医疗旅游作为振兴经济的国策之一,成立专门机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泰国政府早在2004年开始推动医疗旅游发展,先后提出打造“世界保健中心”“亚洲健康旅游中心”“亚洲SPA中心”等战略计划,2023年医疗旅游为泰国带来近300亿泰铢的巨额收入,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医疗目的地之一。
上海拥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国际化的服务能力,具备成为全球医疗高地的潜力。2023年9月,上海正式启动高水平公立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旅游试点工作,公布首批13家三甲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作为试点单位,并于2024年6月颁布了《国际医疗服务规范》地方标准。但相比亚洲医疗旅游发达城市,上海对国际医疗旅游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语言沟通障碍、就医便捷程度、医疗保险结算是当前外籍人士来沪就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语言沟通障碍突出,尽管上海部分医院设有国际医疗部,但整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比如,未配备多语种服务人员,外国患者在挂号、就诊、缴费等环节均遇到沟通困难。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医疗签证类别,外国患者需申请普通旅游签证或商务签证来华就医,手续繁琐且审批周期长。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虽为短期入境提供了便利,但无法满足长期医疗需求。
二是医疗旅游配套产业滞后。医疗旅游不仅涉及医疗服务,还涵盖住宿、交通、翻译、康复等多方面,上海目前缺乏专业的医疗旅游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国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比如,有些来沪接受整形手术的外国患者,术后康复期间需要自行解决住宿和翻译问题,影响就医体验。此外,境外游客对上海医疗特色和资源优势了解有限,医疗机构在国际市场曝光率较低,上海医疗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弱。
三是医保支付与国际衔接困难。跨境医疗支付环节繁琐,商业健康保险参与度低,虽然部分医院与少数商业保险公司建立了直付机制,但覆盖面较窄,许多国际保险公司尚未将上海的医疗机构纳入其合作网络。国际患者在沪就医要自费或历经繁琐手续报销,抬高了就医成本,也延长了就医时间。
由此,建议:
一、加强国际医疗旅游品牌打造的顶层设计。制定国际医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上海在国际医疗旅游市场的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等,结合本地医疗资源优势,突出上海在疑难病症诊治、高端体检、康复疗养等方面的特色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疗旅游品牌。通过举办国际医疗旅游展会、健康产业论坛等活动,展示上海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利用新媒体渠道开展线上宣介,提高上海国际医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优化国际医疗全流程服务。从患者入境前的咨询预约,到入境后的接待就医,再到治疗后的康复指导和随访,制定实施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流程。试点医院可开发多语言呼叫中心、多语言机器人导诊以及多语言报告等多语种服务系统,扫除国际患者在沪就医沟通障碍。加强国际医疗专职人员培训,培养专业涉外陪诊团队。探索外籍医师多点执业注册,吸引国际高端医疗人才来沪工作。支持社会资本设立医疗旅游服务机构,为国际患者提供签证办理、住宿安排、交通接送、陪诊服务、术后康复等一站式服务。加强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医疗旅游中介机构合作,拓展客源市场。
三、完善国际医疗保险结算体系。深化公立医院与国际知名保险公司合作,将上海的医疗机构纳入其合作网络,扩大商保在跨境医疗支付中的比例,建立直付机制,简化支付流程。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针对国际患者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丰富保险种类和保障范围,比如,推出急病快险、专病专险、慢病长险等产品,满足不同患者群体需求。产品设计尽可能符合国内医疗服务特点和境外患者支付习惯,并在保险预约、险种设计、费用审核、赔付管理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合作流程规范。
(民建市委、民进市委、民革市委、宝山区政协、台盟市委、静安区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