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消费券发放模式 促进消费补贴惠及全民
摘要:上海市区两级已发放多轮消费券,很大程度激发了市民游客消费积极性。目前“先到先得”的抢券模式存在需求错配,真正有消费需求的人可能抢不到券,反而催生“抢券黄牛”,而部分抢到券的人并未在期限内核销使用。消费券使用场景受限,文化演出、场馆展览、出版图书、电子数码产品等领域尚未覆盖,使用期限也过短。市区两级消费券带来的促消费合力作用发挥有限。建议优化消费券补贴模式,探索现场消费补贴抵扣、以折扣比例类消费券替代金额类消费券等;拓展消费券获取途径,针对中青年消费主力,可增加分批预约领取或随机抽签等方式,针对老年人、外国游客等群体,可提供凭身份证件领取实体折扣券服务;加强市区联动,整合各类消费补贴统一大平台,便于一站式获取资讯。
黄浦区政协委员、民进会员、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宓晓亭,浦东新区政协委员、台盟盟员、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行政主管吴佳桢反映,2024年上海市区两级发放了多轮消费券,很大程度激发了市民游客消费积极性。但在消费券发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需求错配、使用场景受限等问题,还有一些不法商家和个人趁机钻空子,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一是“先到先得”抢券模式不利于普惠。本市消费券发放在三大平台上同时进行,规则是抢到消费券的市民线下消费中采用同等支付平台可抵扣消费。该种规则催生“抢券黄牛”,虽然公安部门对倒卖消费券虚假核销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但抢券规则本身未能充分对接实际需求,导致确实有消费需求的人可能抢不到券,于是转战第三方平台向“黄牛”购买。还有一部分人定时抢券,但没有实际消费需求,也导致大量消费券并未在期限内核销使用。此外,仅可线上操作让老年人、外国游客等群体很难获取消费券,虽然有关部门表示老年人可通过社区志愿者协助操作,外国游客可安装三大平台软件抢券,但实操性欠佳。二是消费券设置尚难满足各类消费需求。消费券的使用场景受限,主要集中在餐饮和百货领域,体育券、电影券相对金额较低。本市还有不少其他消费场景,如文化演出、场馆展览、出版图书、电子数码产品等,消费券尚未覆盖到。消费券使用期限过短,例如“乐品上海”2024年10月发放的消费券使用期限为10天,抢到券还没来得及使用已过期。三是市区两级消费券发放未能形成促进消费合力。除了市级消费券外,不少区也发放了各类消费券,但由于各区、各领域消费券发放平台不同,市民获取消费券有一定难度,促进消费合力作用发挥有限。
2025年推进新一轮消费券发放,应持续规范优化各项规则,让消费券真正成为促进消费的“助推剂”。由此,建议:
一、优化消费券补贴模式。探索将消费券发放使用模式转变为补贴使用抵扣模式,现场消费方能享受补贴,控制总量均衡,各时段使用时按照折扣比例进行付款时扣除;还可以采取折扣比例类消费券替代金额类消费券,对抵扣金额设置上限,比如,按照70%的折扣结算,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300元。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源头杜绝“黄牛”抢券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不同消费水平的群体都能实在享受到政府补贴促消费的红利。
二、拓展消费券获取途径。针对中青年消费主力,可以尝试增加设定范围分批预约领取或随机抽签等方式,让消费者有平等机会获得消费券。针对老年人、外国游客等群体,可提供凭身份证件领取实体折扣券的服务,在街道老年服务点、酒店宾馆等场所发放部分实体折扣券,并做好使用说明。
三、放大消费券促消费功能。适当延长消费券有效期,降低发放批次但增加每次的发放金额。增加消费补贴品类,将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到文化演出、旅游景点、服饰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加强市区联动,整合市级、区级各类消费补贴统一大平台,设置信息查询、使用跟踪、体验反馈等功能,方便市民一站式获取相关资讯。同时,允许市区消费补贴叠加使用,最大程度让利市民,促进消费。
(黄浦区政协、台盟市委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