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浦东新区孵化载体在更高水平上服务硬核科技企业
民革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伯超反映,浦东新区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当前在构建硬核科技企业孵化服务体系方面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孵化源头存在“三多三少”情况。客户场地需求多,孵化空间供给少。比如,生物医药类企业需要长期占用场地空间,用于长周期实验和放置大型试验设备,生物医药类孵化器入驻满员后,可能几年内无法吸纳新企业新项目入驻,存在明显场地不足问题。孵化器传统自主招商多,政府对接引入资源少。绝大多数孵化器主要招商渠道为活动招商、以商招商、新媒体招商以及招商代理,政府对接引入资源渠道少,且成效弱。外源融资需求多,研发投入产出少。浦东在孵硬核科技企业中,研发投入低于100万元的超过六成,研发投入在500万-1000万(含)的仅占5.44%,研发投入高于1000万的仅占4.66%,研发投入强度低下直接制约研发产出成效,而且绝大多数在孵企业没有知识产权授权。企业对外融资渠道狭窄,部分孵化器反映,一些涉及海外融资的机会受政策法规等多重阻碍,融资机会缩减,倒逼企业压缩研发费用投入。
二是孵化培育面临“两弱两难”困局。平台搭建环节弱,载体资金筹措难。孵化载体自有资金不足导致没有能力建设服务平台,浦东19家已搭建服务平台的孵化器中有15家位于张江片区,已建成投资平台的孵化器中80%集聚张江,其它地区孵化器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不足。企业融资能力弱,重大融资达标难。浦东多数孵化器成立时间短,具备的外部项目和金融资源不多,尤其是投融资机构、行业龙头等方面资源欠缺,无法为在孵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平台,最终表现为达不到重大融资项考核标准。
三是孵化成效受制于“两少两弱”难题。孵化毕业企业数量少,服务能力弱。浦东目前有超过70%的孵化器尚未产生毕业企业,当前孵化毕业政策只针对孵化器而制定,对于众创空间的在孵企业还未有认定标准。根据现有政策,一旦认定为毕业企业就不能再享受政策优惠,所以部分在孵企业不愿意主动进行毕业认定。此外,孵化器与毕业企业联系断档、服务断层,毕业企业迁出后的成长信息掌握不及时,也导致优质企业流失。加速企业入驻数量少,加速器环节建设弱。浦东仅拥有加速器4家,从入驻企业来看,数量不足200家,加速器招商数量严重不足。从产业领域来看,当前4家孵化器中,有3家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1家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除了“创新药”和“智能造”之外,从事“数据港”“中国芯”等其它领域的企业占比超68%,而现有加速器却没有为这些领域企业提供专业加速服务。
由此,建议:
一、发挥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功能,探索创新主体招引新模式。以建设大企业需求库为抓手,打造招商新平台,主动对接外地孵化器等对口孵化载体和科研机构,吸引更多外地初创企业进驻平台,充实内部优质创新主体力量的同时,为浦东科创招商储备力量。对入驻浦东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需求平台的外省市企业开展动态跟踪服务,根据创新供需对接活跃度,遴选优质初创型企业作为重点招商对象,给予专门的招商优惠政策,做好土地、空间等要素优先供给储备工作,集聚海内外优质初创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来浦东扎根发展。
二、优化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和知识产权服务。扩展研发外部融资渠道,联合财政、金融等部门,引导孵化联盟联合龙头企业等财力雄厚的主体,共同设立孵化研发支持基金,为区域内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研发投入新动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购买等方式,推动科技型企业获得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支持有研发无专利的企业加快实现知识产权零的突破,落实专利申请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在新区申请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对国内外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予以奖励,将企业无形资产变为真金白银。
三、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孵化-加速综合体。优化孵化器绩效考评机制,在孵化绩效中增加孵化载体平台、渠道建设及使用权重,促进孵化器主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业上下游、金融、投融资、法律、行政等资源对接。细化现有研发补贴政策规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设定等级水平,依据成效不同补贴力度不同,提升研发补贴精准度。在新区范围内设立孵化载体品牌化发展鼓励机制,支持张江孵化器、莘泽孵化器、创徒丛林等一批优秀本土孵化载体跳出现有区域,在其它片区设立分支机构,放大服务范围,拓展业务领域,孵化更多企业。加快构建孵化-加速综合体,推动孵化器-加速器高效衔接、功能耦合,引导孵化器毕业企业进入加速器“二次孵化”。完善企业毕业标准,建立硬核科技企业跟踪服务平台,记录企业核心指标数据和历史评估数据,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动态管理。
(民革市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