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振兴研究的建议
范文蓉
※背景情况※
在长三角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上海市已列入保护名录的有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这些村镇集中体现了上海“江南文化”精致的传统文人生活,同时也融入了近代以来“海派文化”特征。
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传承的江南文化的研究深度和传播广度,尚无法与浦西老城区所代表的海派文化相比,且当前的研究更多的侧重街巷肌理和历史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对其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知识、智慧、审美和哲理这些人文价值的研究还不充分。
※问题及分析※
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是:
1、街巷、水系、院落等空间结构基本还在,传统家族聚居的社会结构基本瓦解;
2、传统的文化活动在当地居民中仍在自发延续,但传承堪忧;
3、河道的功能基本丧失,周边的农田被开发,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割裂;
4、乡风乡情基本还在,部分古镇保持了和谐的邻里关系,淳朴的民风,另一些古镇则充斥着恶性商业竞争。
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包括:
1、传统的乡镇经济瓦解,村镇作为经济体无法自足,传统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均呈现断裂趋势;
2、人口老龄化,大量外来居民普遍缺乏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3、老百姓出于居住改善的要求与风貌保护要求相冲突;
4、政府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抉择艰难,既想要留住本土传统文化,又迫于经济压力要大力发展旅游。
作为传统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为上海的文化振兴和文化建设服务?如何提炼乡村精神来重塑“文化自信”?这些都是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本质问题。
※建议※
1、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加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核心价值研究,加强对核心价值载体的保护
上海市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立在“农耕”基础上,因“商贸”而繁荣的江南水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宝库。核心价值研究要从江南水乡特色的人居环境、文化景观、文化特征等视角进行系统研究,重点关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社交空间、信仰空间等。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地关系,人与人之间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因“谦让”而形成的建筑群的传统审美,传统楹联、匾额与雕饰中的礼仪教化功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东方式的诗意的人居环境。
2、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中心建立生态(社区)博物馆,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心价值的系统阐释与传播
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物质空间、自然环境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均视为生态(社区)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观察、记录并研究其变化过程。在核心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村(镇)史馆、文化解说中心,展示知识节点、文化路径,举办文化活动等。要让当地老百姓对自身的文化更加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建议将其作为当地中小学教育的补充内容。
3、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上海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中的作用的研究,探索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上海经验”
上海是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竞争活力的地区,不应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仅仅作为开发增值的旅游资源,而要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诠释上海精神的文化资源,让其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建议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合作社等社区发展来培育乡村自治能力,增加凝聚力。选择试点,开展“乡居慢生活”实践,吸引“逆城市化”的年轻人和创意人群回归,探索当代东方式的田园人居环境,打造“美好生活”样板,逐渐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乡居慢村”品牌,为上海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之路贡献传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