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上海公交线路规划工作的建议
游闽键、王如路、王福明、付军、伍爱群、刘毛伢、江小民
陈大吾、陈云麒、陈春兰、俞飚、姜逸青、钱世超、唐杰、黄春华
※背景情况※
上海公交的首条线路开通于1908年3月5日。截至2018年6月底,上海市公交运营线路共1516条。根据相关数据,从2011年至2018年,年均新增线路60余条,调整140余条。然而,调研中我们发现现有的线路中有很多线路存在重叠,而很多线路调整方案最终却并未通过和落实。公交线路越来越多,但实际整体利用率却并未实现最优,导致了资源浪费。
※问题及分析※
1、公交未能紧跟城市发展走,尤其是夜宵线路更新和调整频率极低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上海的公交资源空间供应并不均衡,资源过度集中在内环内;射向通道客流快速增长,现有运能配置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城市外围(大型居民区、新市镇等)和外围周边地区出行需求快速增长,但线网规模与运能供应未能及时跟上。很多郊区站点或者尚未有公交线路实现居民区与地铁站的连接,或者公交车班次很少,不能满足出行需求。
上海的夜宵线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末陆续开出的,当时是围绕着火车站、轮渡以及一些“三班倒”的工业区设置的,主要是作为这些地区重点线路的末班车、首班车之间的一种补充,方便当时上下班的工人。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厂几乎都已经关停,但公交夜宵线路却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当前居民基数很大的松江、浦东线路极少;现有的公交车夜宵线已经与市民的出行需求严重不符。
2、线网调整居民反响大,调整方案难以落地
2016年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优化导则(征询意见稿)》明确规定在制定公交线路优化的初步方案时,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征求民众的意见”,80%以上居民同意才可实施。据此规定,公交管理、营运部门根据轨交规划提出公交调整意见,将在运管处的网站进行公示、征求市民意见。但是,出席征求意见会或对线路调整提出意见的居民往往是不同意的居民,这种不甚合理的意见征求过程,使公交线网的优化受制于居民意见,方案难以落实。
3、“打补丁”式的线路调整导致重叠的公交线路越来越多,资源严重浪费。
调研中我们发现,公交线路重叠现象较为突出的原因并非相关部门未进行规划,而是因为线路的规划调整难以付诸实施。在前述问题中,我们已经描述线路调整实际上难以获得80%以上的居民认可。但由于相关规定的存在,又不得不设置这一程序,因此线路调整方案无法落实。因此,交通管理部门不得不对线路进行“打补丁”式的调整——保留原有的公交车线路,对存在新需求的地区规划新的公交线路。如此一来,旧的线路去不掉,新的线路又不得不重复部分现有线路,导致了资源浪费。
※建议※
1、完善交通信息采集和平台建设,提升行业监管决策能力
建议主管部门、公交运营企业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完善公交信息采集系统,以客观数据作为线路规划方案的基础,提高公交大数据等信息对行业决策所占的比重,实现线网分布匹配客流需求,增加线路的稳定性,提升行业监管决策能力。
2、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构建上海公交线路优化的总体规划
交通管理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密切关注写字楼、产业园、小区等人口密集的活动场所的规划,利用大数据等智能化工具,制定符合当时上海居民出行需求的公交线路规划。其次,对已有的重叠线路进行梳理和排查,简化重叠线路,合并、删减运量较低的线路,提高公交车整体的营运效力。
3、建议公交线路调整的意见征询采用民主集中制,提高方案落地效率
由于现有的“征求公众意见”制度设计给公交线路的调整带来了障碍,建议对该制度进行改革。我们需要明确,公交线路规划的初衷是优化公交线网,实现两网融合,方便居民出行。因此在确定公交线路调整方案的过程中,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建议删除80%居民同意的数字指标,而是在尊重居民意见和反馈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数据,自主决定将提高方案落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