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国家交上出色答卷——记上海中超联赛常委常亮
上海中超联赛常委常亮
10月23日,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上海中超联赛常委、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卫星所所长常亮参与的“智能工厂复杂工况时变目标精细感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04年,常亮研究生毕业加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20年来,他从技术负责人、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成长为总设计师。如何做好小卫星的大文章?常亮和他的团队在经年累月的创新探索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11年至2014年,常亮担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中3个子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那时候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导航系统还是GPS,用到我们自己的北斗导航的领域还很少,所以我们要尽快建设全球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常亮向记者讲述了在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攻关过程中,突破技术关卡,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科研历程。“为国家如期交付一个精准的导航系统是所有‘北斗人’的共同信念。”他说。
“导航卫星目前在轨运行得非常好,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到处都在使用GNSS导航这样的名字,从GPS到GNSS这个简单的变化,是我国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成果。”常亮说,“有了这套自主可控的导航系统,我们才真正有了走向未来的底气。”
2015年12月,我国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常亮至今记得,那年年初,在论证这颗卫星能否如期发射时,团队充满信心地回答:“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一定要确保这颗卫星的发射,向国家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
从质子谱到电子谱、宇宙射线……“悟空”已在轨稳定运行多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的常亮来说,“悟空”每一点收获都令他感到欣喜。同时,那段研发经历也让他更加笃定,团队有能力、有实力承接更多的国家任务。
之后,常亮转型开展“微纳”卫星攻关,作为微纳卫星总体研究所行政负责人,领导团队承担微纳商业卫星等一系列型号的研制工作。“微纳卫星最大的特点就是卫星变小了,这也就意味着对卫星的集成度要求很高。”他说,“核心技术有三点:一是集成度,二是批产化,三是智能化。”
攻坚克难,破解问题。常亮带领团队论证了多种方案,出于对未来量子微纳卫星实用化的考虑,他们大胆采用整星跟踪控制算法实现高精度的星地对准方案。2022年,他带领团队圆满完成了5箭7星的研制发射任务和多颗星的在轨试验任务等。
“我们单位有这样一个使命,‘承国家之志,铸时代新星’,还有一个口号是‘小卫星,大未来’。我觉得说得特别贴切,也特别能给我们动力。”常亮说,“我们坚信小卫星的未来会非常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