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民情 以实干温暖人心——访上海中超联赛常委王成
盛夏的一天中午,暑气蒸腾。上海中超联赛常委、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副召集人,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副院长王成参加完上海市区的一个会议,便马不停蹄地赶往位于松江区西南部石湖荡镇的一名高位瘫痪患者家中探望,了解其病情和需求。这样的探访,是他每月的固定行程之一。
2007年落成的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即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隶属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是上海首家公立康复医院、首家纳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级医院管理平台的康复医院和首家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作为副院长,王成分管院内信息、感控、后勤、保卫、采购五个板块工作,看似庞杂,却始终绕不开一件事:患者的心声和诉求。“康复,不只是身体的事,更是心与心之间的事。”正是源于这样的人文关怀,2024年,他牵头在这里设立了上海中超联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系群众服务点,倾情打造民声的“扩音器”与政策的“转化站”。
步履匆匆,汗珠很快爬上了王成的额头,他的脸上却不见倦容。谈及那些他常年牵挂的残障人士,他的眼神里透着光:“及时和准确了解残障人士的需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帮助他们得到实惠,我就心满意足了。”
用脚步丈量民情
采访当日,记者随王成和医院社工部一行从养志康复医院前往十多公里外的石湖荡镇,走进残疾人士家庭。探望的对象小静因一场意外已高位瘫痪十年,父母为照料她辞去工作、提前退休。尽管已遇到过成百上千个“小静”,王成的心情还是不免有些沉重。“原本小静参加过医院举办的培训班,今年却没有报名。”路上,王成向记者叙述的语气中带着忧虑。
重度脊髓损伤者是残疾人中最困难、最痛苦的群体之一。王成口中的培训班,是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每年都开展三期的“市级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专项培训”。为了帮助脊髓损伤者重建独立生活能力,树立信心,顺利融入社会,医院创办了相关培训班,涵盖康复知识、护理指导、心理重建、功能训练、社会适应乃至职业体验等内容,至今已举办了十年,共计服务患者1500余人。
褪漆的木门被“吱呀”打开,王成一行人进入小静家中。从小静父母的讲述中,王成得知他们当时正在考虑是否应该在照顾小静比较困难的冬天参加培训班,犹豫中错过了报名时间。考虑到行动不便,小静的父母自制了一系列居家康复设备。王成一边查看这套设备,一边转身嘱咐社工部同事:“帮他们联系一下治疗师,评估一下这些家庭康复设备,不当的康复设备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一定要确保安全。”
看着这名困境中的姑娘和为她操劳半生的父母,王成俯身轻拍小静的肩膀,声音温和而坚定:“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随时跟我们讲。一定要坚持训练,医院的公益培训班随时欢迎你。”又安慰她的父母:“只要坚持做康复训练,生活就有希望。”
临走时,小静的家人出来相送。寒暄中,王成又发现老式的门槛较高,没有斜坡,家人推轮椅进出困难,主动提出,如果有需求可以与区残联联系,通过居家无障碍改造,在入户门铺设坡道,为小静的生活提供便利。
“鼓励他们来参加培训班不只是因为医院的设备更专业,更是让他们彼此看见、互相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重新融入这个社会。”在回医院的路上,王成说,康复的意义远不止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帮助残障人士重新融入这个社会,是他最大的心愿。
每月如此的探访,王成从不懈怠。他带领包括医生、护士、治疗师、社工在内的专业志愿者团队,根据残疾人需求,提供身体评估、康复指导、心理疏导、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有些家庭因经济或身体条件所限,难以获得专业康复训练,王成还会积极链接社会资源,联络爱心企业捐赠器材,让康复训练进入家庭,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
为康复事业鼓与呼
从患者家中回到医院,王成邀记者参观新落成的二期大楼。
午后的阳光从落地窗洒进医院一楼大厅,角落里,一家熊爪轮椅咖啡店前,站着三三两两点餐的人,香气伴着温暖流淌。
“这家咖啡店背后也是有故事的。”王成笑着递了一杯咖啡给记者。店长燕子是先天性脊柱裂患者,一生都要与轮椅相伴。在康复医院,她结识了许多因意外致残、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恐惧的伤友。为了帮助他们出院后能更好地生活,实现就业,在熊爪咖啡和康复医院的合作下,开出了这家轮椅咖啡店兼轮椅咖啡师培训基地。“燕子就是我们每位患者的榜样。”王成说。
每天,王成总会这样在医院走上一圈。分管后勤和保卫的他目光如炬:防火门应关未关、地面还存有积水……各种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对于我们的病人来说,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尤为重要。”严谨,是法律专业出身的他始终未变的底色。“我们现有的安防系统具备AI自主分析能力,能够实时判断轨迹和重点人员进出情况监测,用于保障住院患者和残疾人安全。”王成说,未来的智慧安防将构建成“画面智能分析—平台实时响应—事件闭环处置”全流程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医院安全管理效率与应急响应速度。
康复治疗室里,每个器材上都有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康复训练。王成熟练地穿梭在病人之间,跟记者介绍各种康复器材。王成说,现在医院很多设备已经是国内先进了,但是硬件加速升级之际,他心头却压着另一块“大石”——复合型康复人才的短缺。
王成认为,康复与急症不一样,恢复周期长,主动康复要求高,融入社会的要求更高。对此,王成在各种相关场合不断强调,上海要引领全国康复走向世界,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医学必须与工科握手,与人工智能深度交融,才能催生新技术,带来康复领域的真正革命。”
2019年年初上海中超联赛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王成带着扎实调研撰写的《关于培养更多高水平康复人才,提升医养服务品质的建议》走上发言席,直击职业定位模糊、培养体系薄弱的核心问题,推动了市教委、卫健委的联手“破局”。
此外,2023年年初上海中超联赛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王成联名其他委员递交了“关于上海整体推进跨学科科技创新教育的提案”,直指跨学科科创教育顶层设计不足、职业认知教育薄弱等问题,建言强化课程建设与职业引导。该提案得到了市科委高度重视,并联合相关部门,通过项目资助、资源整合和系列活动,向中小学生提供非学科类优质科创课程。
用实事温暖人心
养志康复医院院内的残疾人健康管理中心二楼,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多功能会议室,一个醒目的牌匾——上海中超联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映入眼帘。谈起设立联系点背后的故事,王成娓娓道来。
2024年年初,在上海中超联赛十四届二次会议的一场分组讨论中,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委员齐聚一堂,共同商议着新一年的履职计划,其中,设立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是这场讨论的焦点之一。身为一名连任两届的资深委员,又是该界别副召集人的王成主动提出:“能否将联系点放在我们医院?”
这个想法迅速得到了中超联赛的支持,并落地生根。2024年5月,这一凝聚着王成和界别委员们心血的平台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正式落地。揭牌当天,“奶豆添营养”科普讲座吸引了六七十名残障人士参与。此后,面向听力残疾人、罕见病患者、脊髓损伤者的政策解读、康复指导活动接连不断。“让履职更深入、服务更常态”是王成时常思考的一件事。依托于这一平台,王成朴素的愿望,正淬炼成推动制度优化的坚实力量。
为进一步拓展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的服务辐射范围,王成逐步将关怀的目光投向更广泛的民生领域。2024年12月6日,在松江区中山街道商务区管委会的组织下,王成将政协委员联系群众服务点的活动开设在万达商业区,与一群特殊的“城市摆渡人”——外卖服务从业者代表,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会上,一众外卖小哥畅所欲言。双方围绕社区对送餐员的出入限制、薪资收入变化、养老及社会保障、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进行了深入交流。交流中,王成捕捉到一个关键问题:外卖小哥普遍对自身健康管理的意识薄弱,长期高压、不规律的作息和骑行风险,使他们的身心健康缺乏有效保障。
如何为这群维系城市“烟火气”的辛勤劳动者提供切实的帮助?经过现场商议和后续评估,王成决定从最基础也最紧迫的健康需求入手,结合医院的专业资源,迅速敲定为外卖小哥群体提供10个免费、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名额。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体检,项目设计上更侧重心肺功能、骨骼肌肉劳损、常见职业病筛查等与骑手工作高度相关的方面。
“目前,针对快递小哥的免费体检券已经做好了,这件事今年一定落地。”王成说。虽然名额有限,无法做到全覆盖,但困难解决一个算一个。“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的点滴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这些‘冒着热气’的一手信息,经过年度系统性汇集、梳理和深入调研后,将转化为高质量的社情民意信息或政协提案,从而推动相应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他说。
采访结束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记者的手机计步显示,已近2万步。王成把记者送到楼下,然后又走回了办公楼。
“要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过上舒心的日子。”为这一“最大的心愿”,王成始终踏实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