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胡 卫
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横跨大飞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一辆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竟能在4小时车程内实现全部配套……一个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耦合为显著特征的世界级产业共同体,正在长三角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加速成型。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经(工)信部门携手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揭牌,共同擘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
长三角“攥指成拳”,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的揭牌成立,无疑是这片占全国经济总量1/4的热土上,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新高度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长三角正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区域协同从“物理整合”迈向“化学融合”,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桎梏。以大飞机产业为例,南京专注于燃油系统研发,杭州承担中机身装配重任,合肥则在氧气系统国产化方面取得突破,400公里半径内集聚了全国超1/3的装机配套供应商。这种“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周边、服务在长三角”的分工模式,使得大飞机的国产化率从项目启动时的10%大幅提升至如今的60%。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协同并非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通过“订单锁定﹢资产穿透﹢资金闭环”的金融租赁模式,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绑定,形成了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大飞机、新能源汽车、船舶海工等“硬核”产业在长三角的协同并进绝非偶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分列全球创新集群第5、9、14位,合肥更是以23%的科技产出增长领跑各集群。长三角实验室体系已集聚15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平台推动3年来,立项支持80余个联合攻关项目,总投入超17亿元。更关键的是,通过建立“创新增长联盟”,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要素实现了跨域流动。这种集群效应正在转化为国际竞争力,让长三角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构建“创新共同体—产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演进路径。当元荡湖上的“苏沪”界牌被象征性取消,当水乡客厅·方厅水院成为“长三角原点”的新地标,唯有尊重空间一体化下的经济集聚规律,才能充分释放贸易创造、规模经济、竞争效应等红利,提升整体效能。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深入到制度、文化等各个层面,为长三角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的成立,不仅是产业协同的升级版,更是区域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当前,联盟已发布第二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名单,涉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然而,如何打破“创新孤岛”,实现跨区域科研基础设施的共享?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构建差异化分工的产业生态?如何建立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应对外部不确定性?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元荡湖畔的“无界之桥”中——沪苏湖高铁桥、元荡公路桥、元荡慢行桥、G50高速路桥四桥蜿蜒横跨,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更拉近了心理距离,让“难见面的邻居”成了“好走动的一家人”。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作为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主体,以共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充分发挥一市三省产业基础优势,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强大平台,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