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发展大局 赋能基层治理
邰 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进一步发挥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政协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杨浦区政协把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政协工作的着力重点,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服务发展大局、赋能基层治理广纳民意、广汇民智、广聚民心。
完善议题确定关,务求“立得准”。我们深知,要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在点子上,精准选题是“第一关”。今年年初,我们根据区委六个方面重点工作,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年度协商计划,针对常委专题协商等重点协商议题,与区委、区政府密集沟通对接,反复打磨完善。按计划,下半年的议题是“推动滨江开发再提速”,上届政协围绕杨浦滨江建设管理举行了两次专题协商,本届延续了这个做法,对时间跨度较长的大事要事,保持一定协商频次,引导委员从新的发展成果中增强认同,增进共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更好地出谋划策,实现与党政中心工作同步合拍、同频共振。今年,我们还配合区委、区政府,把坚持多年的区党政有关部门与区政协专委会对口联系制度,以文件形式进一步固化和完善,为专委会强化靶向发力、选好协商议题夯实基础;我们还结合“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常委、常委联系委员”工作,开展组团式走访,听取委员对履职活动安排的意见建议,后续我们打算邀请“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负责人加入进来,与对应联系的专委会主任一起走访委员,促进工作站的协商议题与委员履职衔接得更紧密。
优化环节设计关,突出“议得深”。我们感到,把学习和调研作为协商的前置环节,同时增加知情性、互动性环节的分量,是确保议深议透、提升建言含金量的关键。为此,我们依托专委会的基础性作用,带动界别和委员工作站不断提升协商组织能力,并通过安排机关专人担任“学习专员”“协商专员”等,把委员学习和协商活动做深做细。比如,上半年我们启动了本届政协的首批委员轮训,成立了“同心同阅”读书实践基地,围绕政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使命和作用,开展跨专委会、跨界别的学习讨论。再如,相关专委会着眼服务型经济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等,将委员视察、学习考察、课题调研“打包”,聚力一个主题,促进委员在深入知情、加深思考的基础上,多反映真实情况,多提建设性意见。又如,我们的一个委员工作站少有经济领域的入站委员,但街道又很希望委员能够为街道优化营商环境献计献策,于是联系指导这个工作站的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就向对口的经济、工商联界别委员发出参与邀请,考虑到这两个界别不久前开展过同类议题的协商,这样做有利于委员把一些经验、思考与街道实际结合起来,从专业角度为相关工作把脉支招。
抓好成果转化关,注重“落得实”。我们认为,抓好协商成果转化,才能高质量续写政协协商民主的“后半篇文章”。为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让更多委员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发展、辅助决策的“金钥匙”。首先是完善流程规范。我们针对提案办理过程中的接件联系、走访告知、答复沟通三项程序,提出“三步走”方法,并经过区政府提案督办部门的统筹归纳,作为规范化流程向各承办单位推广,引导提办双方在提案办理全周期的每个关键节点上,层层深入地沟通情况、交换看法,促进承办单位更好地了解提案初衷,让意见建议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其次是拓展途径方式。年初的区政协全会期间,有4个街道“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的入站委员提出了5件联名提案,其中,定海路街道委员工作站关于加强后疫情时代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提案,源自去年开展的专题协商中,委员建言提炼的共性问题,今年我们把这件联名提案的办理协商会下沉到工作站举行,从专题协商的“上半场”到提案协商的“下半场”,可以说是“协商于民”成果转化的“接力跑”,从各方反响来看,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把牢有序参与关,实现“聚得广”。杨浦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有机融合,引导各界群众有序参与人民城市建设。为此,我们指导政协委员工作站积极关注基层一些需要多部门支持、与多主体商量的工作项目。比如,长海路街道工作站围绕笔墨宫坊周边微更新开展了专题协商,让景区及所在园区的代表与7个委办局和街道的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五角场街道工作站围绕睦邻街区建设,把承接相关社区商业项目的区属企业、周边白领聚集的科技企业等单位请到现场,与委员和街道同志一起实地看变化、谈想法。对于这样多方参与的协商,我们始终强调,必须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把握委员相对超脱的位置特点,不仅要秉持公心、有理有据地发声,更要通过弘扬协商文化、协商精神,引导各方理性表达诉求,加强换位思考,把家园共同体的共识扎得更牢、扩得更广。近期,随着在杨浦的全国和中超联赛委员全部落组进站,我们要在帮助他们深入基层的同时,延伸在界别委员中建立协商活动室的模式,为三级委员协同履职创新平台载体,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人才、资源、力量认识杨浦、走进杨浦,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画出更大同心圆,汇聚更多同行者,也为助推上海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创造更多杨浦样本,贡献更多杨浦经验。
(作者系中超联赛界别和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浦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