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履职成果“后半篇文章”
黄 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阐明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9条本质要求之一。区级政协作为基层政协组织,处于凝心聚力第一线、决策咨询第一线、协商民主第一线、国家治理第一线,是党和国家一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丰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区级政协应积极思考、守正创新、主动作为,努力探索基层政协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路径新模式,更好为推动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的智慧和力量。
激发履职动能,切实增强政协委员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意识
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是委员,只有广大委员起而行之,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落地生根。要进一步树牢以委员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通过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委员讲堂、优秀委员谈心得体会等形式,切实提升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能力。与此同时,持续深化“三个一”工作法,充分激发委员主体意识和履职动能,真正让委员动起来、干起来、忙起来。
一是对所有委员“走一遍”。坚持每年全覆盖登门走访慰问,有效增进对委员的了解,加深与委员的感情,切实增强委员的政治责任感和荣誉感、对政协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励委员强化履职担当,更好担负起为民发声、为党和政府建言、为发展助力的职责使命。
二是给每名委员“建一档”。结合走访交流、与委员一对一谈心,全面梳理委员履职情况、社会贡献、工作背景等,综合分析委员性格特点、专业特长、资源禀赋,为每位委员精准“画像”,从而找准委员本职岗位与政协工作履职的结合点,点燃委员参与政协工作的兴奋点。
三是为委员事业发展“立一策”。认真倾听委员心声,深入分析委员在自身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及时对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助推委员事业健康发展,以此增强政协组织对委员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搭建平台载体,深化拓展区级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搭建高质量协商议政平台是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区级政协要坚持和完善全体会议、常委会会议、协商座谈会、提案办理协商等既有协商形式,积极搭建新的协商平台,持续优化拓展委员履职的阵地和空间,使民主协商的渠道更加多元、覆盖更为广泛。
一是做优“双月协商会”。根据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每年精心遴选直接关系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的6个重要课题,由相关专委会牵头,充分整合党委政府、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三方力量,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民生的短板瓶颈,进行深度互动协商、有效沟通交流、精准建言献策。
二是做活“政协沙龙”。搭建委员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平台,实现政企互动、企企联合。每月由各界别委员中的代表人物轮流坐庄,邀请专业相近、优势互补的10名委员和专家学者,以茶话漫谈的形式,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和民生事业等主题,进行深刻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多维度地为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贡献金点子。
三是做强“委员议事厅”。以服务三级政协委员落组进站为契机,持续推动街镇“协商于民”工作站拓展功能、提升效能,将其打造成融入基层一线、彰显政协特色、群众可视可感的“委员议事厅”,使其成为建言资政的“发声器”、委员活动的“联络站”、凝聚共识的“连心桥”、展示形象的“新窗口”。
推动成果转化,有效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形成闭环、彰显作为
推动协商成果转化、做好协商“后半篇文章”,是提升委员履职积极性、增强政协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开花结果最直接的体现。要更加注重效果导向,加强与党委政府的沟通对接,对于委员提案、大会发言、社情民意等,从办理、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入手,努力在形成工作闭环上下功夫,让委员建议“真落地”,助推成果转化“真有效”,推动协商民主这一独特、独有、独到的民主形式彰显更大优势、发挥更大效能。
一是对提案办理过程强化沟通互动。坚持把沟通互动作为提案和领导批示件办理的核心环节,联合区委区政府两办督查室,督促办理部门严格落实“办前了解需求、办中沟通进展、办后征求意见”的工作要求,与委员进行面对面的协商沟通,让政协委员全过程参与办理工作,从而更好增进了解、凝聚共识。
二是对部门办理结果强化通报运用。每年对于党委政府各部门办理委员提案、领导批转社情民意的情况,以党委、政府、政协三办名义联合发文。同时,将提案办理情况纳入承办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对办理数量多、质效优的单位给予加分,切实增强党政部门办理提案工作的重视度和责任感。
三是对委员履职成效强化跟踪评估。组织党委政府各部门根据委员提案的全局性、科学性、可行性、规范性、实效性进行打分,对委员建言献策质量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此激励委员强化卓越意识,做到建言出精品、对策求精准,切实提升委员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系徐汇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