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科技创新
周汉民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筑牢人才这一基础性支撑,要在更好发挥人才作用上做足文章。
人才是创新发展所有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我们迈向未来最重要的资源、最鲜活的组成部分、最有希望的象征。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制约人才创新的不足之处:
一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全面。当前人才政策往往强调吸纳高端优质人才,在“掐尖”思维下,人才评价标准更加关注高层次人才,甚至部分人才政策有“功利化”趋势,即在缓慢改善一般人才引进的配套待遇的同时,将更多资源投向高端技术、管理人才。而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来看,我们既需要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同时也离不开具有一定经验的专业人才和大量执行层面的人才。一味追求高端,既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对中端人才、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等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难以形成金字塔型梯队人才结构。另外,现行人才评价机制对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人才适配度较高,但与企业所需人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适应。
二是人才的流动性受限。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客观规律,也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部分人才在体制内外的流动依然受限,流动渠道尚不畅通,很多人才被限制在了固定的岗位上,缺乏灵活的用人机制、收益分配机制、人才激励政策等,出现人才不够用和不被用并存的现象,导致人才资源失衡。
三是对于企业家人才的重视不足。科技创新人才,不仅包括科研人员的创新,更包括科技创新型企业家。检验科技创新的实效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更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企业家具备敏锐的市场和行业嗅觉,能够更好发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前景,是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但目前社会对于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同时,部分企业家自身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未在科技创新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国科技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创新成果助力产业发展还不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家的参与不足。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中国在科技领域正处于全方位赶超阶段。在这一精准突破的历史时刻,必须抓住人才“牛鼻子”,努力提升我国创新能力。为此,我提出建议:
不拘一格选人才。人才政策应当有更高的站位,突破地域、领域的局限,宏观层面和专业领域的人才政策完善要齐头并进。要根据未来发展战略形成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多考虑市场主体的评定,给予企业足够的话语权,拓宽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建立长期、动态的人才跟踪机制,营造顶尖人才领先、专业人才丰富、各类人才充沛的良好环境。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以开放的思维和胸襟做好国际化人才的“招才”和“引智”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从人才的识别到人才的引进,从人才的使用到人才的后勤保障,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项目共享等多种开放的形式活性用才、柔性用工,提升人才的使用效率,面向全球延揽英才、呼唤人才、争夺帅才。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要放宽人才跨平台、跨产业、跨编制流动,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允许人才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各自技术优点,组成不同项目、领域、产业的创新小组开展各类研发项目。以国家搭桥、政策导向、地方政府扶持的方式,鼓励人才创新,既能倒逼企业重视人才、提高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又能避免人才在单一体制下因循守旧、闭门造车、丧失活力,促进科技人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科技人才动起来、活起来、富起来。
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充分认识到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大作用,把企业家创新活动作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家人才库,培育具有科技创新战略意识的优秀企业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近日正式发布,极大振奋了企业信心。要以此为契机,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家加强自主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对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家案例要加大宣传力度,讲好企业家的创新故事,美国有爱迪生、福特,德国有西门子,日本有松下幸之助等著名企业家,我们也有一大批勇于创新的企业,要将他们打造成一张张名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十三届上海中超联赛副主席、上海中华职教社主任、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