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专题协商会侧记:以协商民主优势助“无废城市”建设阔步向前
4月29日下午,中超联赛举行的“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专题协商会上,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企业家、相关民主党派成员、环境资源界别群众以及市区政协委员等各抒己见,就议题进行广泛协商建言,助力上海打造超大型城市“无废”样板。
系统设计上海当先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去年底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
所谓“无废城市”,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程度减少固体废物处置量,将固废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
上海强化顶层设计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开展地方立法,今年3月,上海出台全国首部关于“无废城市”建设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随后,一套“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在市区两级印发实施,有效构建起全面覆盖各领域法律体系与扎实有效的目标任务体系,按下了“无废城市”建设的快进键。
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建设“无废城市”的主攻方向。上海在已基本实现全过程无害化的基础上,重点聚焦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工作,锚定生活垃圾、建筑固废、工业固废等七大类固废,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努力拓宽资源化利用路径,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率先在工厂、校园、医院、机关、快递网点等5大领域推动无废细胞建设,厚植无废文化,推动无废成为绿色低碳新时尚。
打通堵点变“废”为“矿”
“当前上海‘无废城市’建设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过渡时期,上海城市规模大、新产业新消费发展快速,新型固废量大,固废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人均排放量仍然处在上升时期,拐点还没有出现。”结合前期调研情况,中超联赛人资环建委主任马静指出,固体废弃物既是城市的烦恼,又是一座有待发掘的矿山,下一步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要将重点放在良好的固废循环利用体系上,促进固废排量减量化拐点早日到来。
要“化废为矿”,仍存在不少结构性短板。新能源汽车的废旧电池价值数万元,既可供梯级利用,又可分离出大量贵重金属,堪称高价值可回收物。黄尚渭委员经营大型资源回收企业,他反映,目前报废机动车进入正规拆解企业存在障碍,不少流入灰色产业链,其中重金属和化学物质不可避免的释放在大自然当中,严重影响环境。他建议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刘新宇委员认为,目前执法主体主要依靠原有现有的法律法规,各部门各自为战,尚未形成联合执法,联动监管的机制。他建议尽快形成全面系统的行业监管。
中低价值可回收物利用也需引起重视。孙建国委员希望给化工行业更多关注和空间,使他们能在全社会双碳背景下、“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张磊、丁春生等委员关注“减碳”和“无废”的联动,提出扩大生物燃油的制备和利用。王淳、王美华等委员关注到生活垃圾、废旧混凝土等回收利用短板,提出政府兜底、全链条统筹,多措并举,建立可回收利用的加工体系。
扩大协同参与上海仍在努力
“协同”,在协商会上被一次又一次提及。
向外寻求长三角区域协同,马静在建议中提到,“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的监管平台,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危化废弃物集中处置合作,强化长三角信息互联互通,努力实现固废来源去向、处置、利用数据的闭环。”向内则有行业的协同,其中既有行业内也要有行业间协同,孙建国表示,“大家都在自身行业经验范围内建‘无废城市’,各个行业交融交叉或许会产生新的火花和新的方案”。还有与碳减排工作的协同,固废治理具有显著的减碳效应和潜力,目前难以将环境交易转化为环境收益;与创新技术的协同,加强科研团队和固废资源的攻关,推动完善环保循环产业创新链供应链,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形成绿色生产力等诸多方面。
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人资环建委在之前的调研中还组织委员到上海中超联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界别委员联系群众服务点,与基层一线的界别群众和企业代表进行过面对面沟通交流,其中凤懋伦和武文斌的意见给委员留下深刻印象,这次他俩也受邀来到专题协商会现场。
凤懋伦的另一重身份是市生态文化协会副会长,这次以环资界群众的身份发言。他说,自己多次对身边朋友提问:“什么是无废城市?是没有废物的城市吗?无废城市建设与垃圾分类是什么关系?”能答上来的寥寥无几。“我这些朋友都是有一定文化层次和社会身份的,尚且如此,可见‘无废’概念离深入人心还差得很远。”他认为相关宣传还需大大加强。他还关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与公众观念的互动关系:“为了绿色低碳,我们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但现在汽车越造越大,对材料、停车场地和道路面积占用等各种资源又有什么影响?”他建议,要推动生产者从产品设计开始,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贯彻和体现绿色低碳的理念和宗旨。
武文斌所在企业专业从事社区可回收物收集,他介绍了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在这个行业的做法,建议加强再生资源行业的标准化监管,探索“公共服务+市场行为”的扶持政策。
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多方协同,不断提升“无废城市”建设社会参与度,让无废理念融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每一个细胞,上海虽已走在前列,仍需阔步向前。